-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推薦度: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合集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都市身心靈修行課,知道這本是在看李娜自傳的那本書中提到的。覺得名人推薦的,應(yīng)該算是不錯的。索性買了一本來讀讀。
現(xiàn)在馬馬虎虎讀了一遍,就想上次博客寫的一樣,沒怎么懂,里面有好多專業(yè)術(shù)語,一時很難理解,開始讀的時候,很難讀進去,也很難理解,到了后來,漸漸的有點明朗,但是,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這本書唯一能叫我讀下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以一個故事講述的方式來說的。這樣聽過故事主人公的一些遭遇映射出一些職場生活中的道理。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起初,看這句話的時候,一點都不理解。是不是講的是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面,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讀完了才知道,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投射出來的結(jié)果。原來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你剖析自己本身,挖掘自己的潛意識,今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挖掘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都是多么的幼稚。看完這本書,覺得以后遇到事情都先要冷靜,因為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種禮物,只不過,這個禮物有的包裝難看,有的包裝好看而已。
書中的老人真的是一個智者。叫主人公怎樣一步步的認識自己。介紹好多人給主人公認識,并讓他們分享各自的`故事幫助主人公成長。心想,我要是能遇到這樣一位老人就好了。其實,遇到也好,沒遇到也罷。明白其中的道理,也算是一種收獲了。
最后,老人留給主人公一封信,現(xiàn)在我把它搬到這里來,與大家一同分享:親愛的孩子,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候了,我看到你的茁壯成長,心中無比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為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又該我云游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送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nèi)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nèi)看?纯醋约耗膫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F(xiàn)在內(nèi)在層面做一個調(diào)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yīng)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時間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zāi)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回享受到它乃在蘊含著豐富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祝福你孩子。
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讀一下。我還得再讀一遍,覺得修煉的還不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2
“我是誰”“我不是誰”“我到底想要什么”?每天都會追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不是隨意去想,而是懼怕,怕自己有一天會放棄,會墮落,會變成當初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希望自己不受精神的困擾。
書中寫到:“你認同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錯誤行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讓人同情,不過,這也不是真正的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應(yīng)該思考這個世界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們?yōu)槭裁闯32豢鞓,因為這些不快樂而常常失落了最真實的自己,快樂其實很簡單,他只需要愛、喜悅和和平就能被每個人獲得,由內(nèi)而外的綻放,從內(nèi)心深處油然而生,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消失,這是快樂;為自己的目標拼搏奮斗,無所畏懼,這,是快樂;滿足而又不辜負一切事物,也是快樂。快樂是自己給的。
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如果一個人老是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就難怪常有倒霉的事發(fā)生在他身上了,我們的話語和意念可能真的有這么大的力量左右我們的生活。當一個人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在困難面前也能保持鎮(zhèn)定,求得最好的解決辦法,生活一定會許以成功,但若一個人總是抱怨,總想通過不正確的方式方法取得自身的成就,那這個成就一定不會太久,最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大概就是“吸引力法則”了吧。很多看似簡單的事情,看起來好像無足輕重,可是都潛藏著一些信息。諸多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fā)生,顯示出人的潛意識其實并不想走這條路,生活中的某些負面感受往往是來自潛意識的牽引。
走出觀念的牢籠,回歸真我的自然狀態(tài)。固有觀念給人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真正面對自己內(nèi)在最不想看見的那些部分,理解他們、接納他們,才能真正的平衡。就像極力維護一個特定的形象,可這一形象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當發(fā)現(xiàn)純粹是觀念在作祟時,大膽地走出固有觀念,不讓這些觀念捆住自己的手腳,選擇自己覺得對的想法去思考、去做事,沖破觀念的'牢籠,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一切都會隨之改變。我們并不知道未來會遇見什么事情,但我們現(xiàn)在所能做的,就是迎風飛揚,遇到困難時,調(diào)整心境,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讓自己有時間去思考、解決問題,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需,找回最初的自我,不在任何一件事中失落了最真實的自己,不會因為固有的觀念束縛了對世界的認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3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寫的一本關(guān)于現(xiàn)代都市人應(yīng)該怎樣活著的哲理小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都市人身,心,靈修行的書。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而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quán)勢,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xiàn),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少有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而這些句子和以往我所認為的略有不同。在以往的歲月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為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你自己結(jié)交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你選擇了這個人當你的朋友,那你們之間也就能交心,那在你有困難時,朋友就會來幫助你。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都認為的觀點吧。但是,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卻有著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笔堑,除了那么幾個患難之交見真情的摯友外,都市中所謂的社交圈中所結(jié)交的朋友,都是有目的性的。此外,朋友會經(jīng)常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環(huán)境的變遷而更新,對于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么容易區(qū)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chǔ)上幫你的!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好好地生活下去。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有能力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不會在生活的重壓下迷失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是誰?我不是誰?這是文中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我自己的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說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為某某?墒沁@個世界上已經(jīng)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為什么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出自己的風范,活出自己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每個人讀有每個人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我重拿起這本書讀時,我會有不同的領(lǐng)悟和感受。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臺灣的張德芬女士,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并沒有其他的想法。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它不僅僅觸動了我的心靈,同時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體會、去實踐的。
這本書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對話,講述了現(xiàn)代人對于追求“真我”的意義。這也是一本讀起來很安靜的書,能讓人感受到靜心閱讀的興趣.小說的開始,女主人公若菱問老人一個問題:為什么現(xiàn)代人的追求越來越多,而快樂的人卻越來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在追求金錢、事業(yè)、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的東西,其實歸根結(jié)底,就是作者總結(jié)的五個詞:愛、喜悅、和平。其實我們內(nèi)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這五個字,而我們總是被“小我”牽著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抬不起頭,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雙眼,有的人生活沒有目標就像無頭蒼蠅,有的人因為追求過于遙遠的東西而陷入痛苦。我們好像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我們?yōu)槭裁纯偸遣豢鞓?“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么一旦外在的物質(zhì)消失了,快樂也就不復存在了,而真正的快樂,應(yīng)該是內(nèi)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悅”,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的,是對自己的真正的認同。這就是快樂和喜悅的區(qū)別?鞓肥切枰庠跅l件來創(chuàng)造的,而喜悅是由真我內(nèi)心發(fā)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著陽光的綠葉、一個嬰兒的笑容。如何了解真我呢?那需要實現(xiàn)思想與身體的聯(lián)結(jié)。我們的思想多數(shù)在思考未來或過去相關(guān)的事情,很少活在當下。
在書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別人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卻讓我感覺到其中飽含了豐富的意義。女主人公若菱在事業(yè)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里受到老公的欺騙,她感到憤怒、委屈等很多負面情緒。老人讓她學會“臣服”,因為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就是不可改變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來就是該考慮遠離這個好友,還是繼續(xù)做朋友?繼續(xù)維系婚姻,還是解除婚姻?這才是自己事情。書中總結(jié)既成的事實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處理才是我的事。很多時候都會為老天的事傷腦筋,比如堵車,已經(jīng)發(fā)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與其煩燥、生氣,不如戴上耳機聽歌,進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對若菱的'保證:所有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jīng)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實不然,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于已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以后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當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細細咀嚼體會,最后我把小說的結(jié)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5
記得特別清楚,這本書是在20年的夏天看的。對于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原因在于當時處于極度難以自控的情緒當中無法出來,因為聽說看書可以讓人心靜,就在周末的時候窩在家中進行自我解救。
一開始當然是難以靜下心來的,而且這本書講的是關(guān)于靈修的,剛開始根本讀不懂,我也奇怪,明明是中國漢字,每個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卻不明白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當我硬著頭皮堅持讀下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治愈功效的。
說說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句話吧,即使現(xiàn)在我依然記得。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源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句話真的讓我醍醐灌頂,當時我正處于自我的痛苦和懷疑之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那我現(xiàn)在痛苦什么呢,我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事情為什么會讓我痛苦呢,別人怎么不痛苦呢。仔細想想,對啊,這不就是我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的感受讓我自己痛苦了嗎?所以這個痛苦確實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事情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不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說換種想法去理解這個事情,會不會不同,事實證明,會。畢竟我在跟我的同事和朋友去講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首先想法跟我不同,并且也不痛苦。也可能是自我催眠吧,但是我覺得還是挺有用,這句話,我也一直會用來安慰身邊的朋友,仔細去解讀或者思考這句話,就會覺得很有哲理。
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要把這個權(quán)力拱手讓給別人。
當時的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遭到領(lǐng)導的一些降維打擊,讓我一度懷疑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折磨中,迷茫糾結(jié),不知道路在何方。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豁然開朗,我為什么要讓別人來評價我,為什么我要認可別人的評價,因為別人對我的評價自己痛苦。我自己是什么樣子的,或者自己具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自己在你一定程度是了解一些的,雖說不是多么優(yōu)秀,但至少不比同事們差到哪去,為什么要杞人憂天就因為領(lǐng)導的一些話呢。我的價值憑什么要讓他來評判,我為什么要讓她搞的我自己不開心。想到這些,其實也就走出了自己因被領(lǐng)導降維打擊而自我否定的怪圈。
說來也怪,之后的我,慢慢的越來越好,有些不需要在意的話聽聽就過去了,心情也比之前好了許多,回過頭看,有時候,所謂的領(lǐng)導的一些評判真的對么?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難免會遇到這些事情,但只需記住: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要把這個權(quán)力拱手讓給別人。一定要做好判斷,自己的不足可以想辦法去提升,但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或者當別人刻意拿你的短板跟別人的長處比較,再或者比較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千萬保持鎮(zhèn)定,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你是最棒的!
最后,送書里的一句話給你也給我: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6
讀完全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為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周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為文明班級,F(xiàn)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么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云,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nèi)心泛起陣陣漣漪。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zāi)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nèi)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tài)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jīng)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jīng)仰望天空,對著白云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近期收到培訓任務(wù),要寫一篇《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一開始閱讀此書我如獲珍寶,一度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書里的神秘老人問女主角“我是誰”“我不是誰”“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因為女主角很多東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話題,無論你貧窮或富足,健康或衰弱。人的存在,實際上是一種表演。我很喜歡的《圣經(jīng)》里的話:我們成了一臺戲,演給天使和世人看。那么我們的身份認同越多,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模糊,甚至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個人。我們尋常所說的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的事業(yè)、人生追求,為什么常常會被演變?yōu)楣葱亩方、疲憊不堪而無法停止的鬧劇呢?如果說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強食的競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級動物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會告訴我們,人們到底爭奪的是什么。爭奪的原因不是為了純粹的物質(zhì),而是因為喪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們在成功中,在競爭中,爭取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讀完此書,我的心情豁然開朗,使我從那執(zhí)著,那憂傷,那自怨自艾中掙脫出來,使我懂得如何直面我的人生,努力活出精彩自在的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7
——你是誰?
——我是你啊。
小時候,父親在我的強烈追求下幫我報了作文輔導班。然后每到上課前,我總會把文具、書本規(guī)規(guī)矩矩地放在書包里。那時候,滿腔翻騰的血液停息不止,在別人的瞳孔中,我看到一個激情四射、煥發(fā)光彩的我。
有一天,我拉著一同上課的小伙伴提前從家里跑了出來,對著門喊了一聲:“我們?nèi)ド险n了!”不然,我們并沒有去上課,而是,坐在離家不遠的小店前吃著零食!拔覀冞@樣做不會有事嗎?”“放心吧,不會有事的!”我看小伙伴滿臉擔心的樣子,便安慰她。暮色漸漸四合,我和小伙伴準備回家了,我們都答應(yīng)了對方保守秘密。可是后來,整件事還是被揭開了,而今,我腦海里還不斷浮現(xiàn)出我哇哇大哭的樣子,每一想起,我滿腦子全是問號。
——我怎么會做出這種事?一向懂事的我怎么會變成這樣?
——因為那不是你。
直到遇見了這本書,我才真切地知道自己的迷茫造就了多么可怕的我,我才開始學會協(xié)調(diào)人格!爱斎藗儼l(fā)現(xiàn)我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我缺點,真正美的人是這樣的”,因為現(xiàn)實上是不存在完美的.人的。那些了解自我的人,懂得自我平衡。所謂自我平衡是指“三我”,即“自我”、“真我”、“超我”——自我就是主觀上的“我”,真我就是原始生物的“我”,而超我就是超越本身的承受能力或思想束縛。如果,一個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那么,他就會產(chǎn)生懷疑,然后就造成了“自卑”的心理。一個自卑的人,沒有明天,因為他的每一天都是灰色的;一個自卑的人,沒有機會,因為他的心充滿了壓力;一個自卑的人,只會與成功失之交臂。曾經(jīng)我也是個自卑的人,視一切如同殘花敗柳。在課堂上,我永遠無法站起來,因為言語一直結(jié)結(jié)巴巴,不敢看老師的臉,感覺一人身處偌大的空間里,充滿諷刺的聲音在四周肆意蕩漾。面對鏡子的時候,在心里說念了不知多少回“我真丑“,然后看到大街上漂亮的大姐姐心里就一陣難過。然后本來開朗活潑的我變得內(nèi)向,不敢與生人交流,我的言語就更加不堪設(shè)想了。
現(xiàn)在,我無法把積壓已久的熱情埋沒掉了,我想成功。我每天早晨都會照鏡子,看看自己,一個人的容貌是父母給的,一個人的內(nèi)涵和氣質(zhì)才是決定一個人的關(guān)鍵。我開始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抓住機會與人交流,雖然有時話說一半就止住了,但每次我都會在心里說“沒關(guān)系,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一定會成功,因為他相信自己,即使跌倒了也含笑爬起來,這樣的人越挫越勇。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一定會成功,因為他相信自己,但是成功的高峰不是自信就可以攀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才是真的。
“寒冬已被春姑娘趕跑/它羞澀的悄悄遠去/鼻息聞到春天的雋美/大地復蘇小草發(fā)芽/翠柳迎著春風/和著優(yōu)美的旋律/在春風中俯首弄姿/瞬間,我被這/盎然的綠意所感染/仿佛我的心也正在吐綠/雀躍于春風細雨中/我仿佛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奧秘/我終于擁有了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guān)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fā)現(xiàn)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huán)繞了女主人公白領(lǐng)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nèi)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zhì)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chǎn)品的營銷經(jīng)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nèi)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nèi)怂惺芸嗟母淳褪莵碜杂诓磺宄约菏钦l,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shù)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jié)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zhuǎn)向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yīng)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9
這是一本修身心靈的書,看到一半,就會覺得有些枯燥,難以消化的,但堅持讀下去,就會有所感悟。
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人才競爭強,婚姻的強迫性和隨屬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給人的心靈帶來很多困擾。有的人心靈敞亮,不鉆牛角尖,就會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機會和快樂。有的人心地狹窄,就會困在自己的柵欄里,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門,看不到廣闊的天空,半生都讓自己活在煉獄里,不得安寧。
其實要說舒心,誰能說自己是絕對的快樂?人要顧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獲的卻不一定如期望的結(jié)果那樣豐厚。這是人生經(jīng)歷的必然,不能總是耿耿于懷,要勇于放開那份沉重,積極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來。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一點很深刻:人要學著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么?
很多受到煩惱困擾的人肯定沒有好好地問過自己,為什么自己把自己困在煩惱里不能逃脫出來,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實就是缺乏自問,自審的勇氣。
對于感情傷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錯誤,一再地把責任規(guī)劃給對方,好讓自己有理由去指責去恨,或者獲取旁觀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頭的路。
我們?nèi)圩约河H愛的人,總是以各種借口去強加給對方,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意愿去做,好像這樣才是愛?赐赀@本書以后我才明白,愛,其實更應(yīng)該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干預,事事操辦,這樣既疲累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讓對方變成一個無所事事,甚至頹廢的人。
為人處世時,我們的心態(tài)決定著周圍人的人際圈兒,跟你走得近的,說的來的`,都和你在同一個磁場里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鳴,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總是讓人難以接近,人們都會敬而遠之,那說明你的能量磁場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無法發(fā)覺的對人的一種潛在拒絕。如果你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首先要改變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虛華的語言獲取同情和駐足。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智能過濾器,在眾多的信息中,多數(shù)是按照自己的潛意識狀態(tài)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機會,只要我們能認真地檢視自己,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問題,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平和寬大。
多回頭看看,哪些是應(yīng)該保留的,哪些是應(yīng)該放棄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哪些是應(yīng)該臣服的,用一顆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個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愛,喜悅與和平,才會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求索,也許就會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0
在以前的日志中提到過一本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也曾經(jīng)是這本書在我極其迷茫的時候給了我一片開闊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機會,和一個朋友聊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樂,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樂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就想到這本書并且推薦了給他看。然后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這本書開始重溫,發(fā)現(xiàn)仍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示,讓自己變得平靜。不知是什么緣故,看了這本書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現(xiàn)在就寫寫這次看后的點滴心得,因為還沒全部看完,所以寫到哪就是哪了。
快樂和喜悅的區(qū)別快樂是別人給的,而喜悅卻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快樂是由外而內(nèi),而喜悅確實由內(nèi)而外的?鞓沸枰饨缣峁┙o我們快樂的源泉,如果那個源泉沒有了,我們就不再快樂,換而言之,快樂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們無法控制。而喜悅則是自發(fā)的能感覺到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感覺,無需依靠外界,內(nèi)心的滿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的。以前總會把自己的快樂寄希望于別人,等待著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卻也讓自己處在了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所以現(xiàn)在,開始慢慢讓自己去創(chuàng)造喜悅,自己去營造那種感覺。比如會在今天晚上,一個人到對面的綠地去晃悠,聽著喜歡的歌,慢慢地走著,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四周幾乎沒有人,卻能讓自己和那個真我更加接近,這個時候心情很愜意,似乎真的能感覺到一種內(nèi)心的喜悅。
關(guān)于情緒在書中,情緒被認為是阻礙我們與真我聯(lián)接的障礙。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蠻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其實這也就是因為太強的情緒,讓我們看不到真我,蒙蔽了自己的心,從而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而情緒又是有癮頭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書中是這么說的:如果你不斷重復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講,某些神經(jīng)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guān)系,如果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復為那張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接線和整合,變成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更糟的是,當我們產(chǎn)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形成一種叫做勝肽的化學物質(zhì),勝肽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久而久之,身體對某種勝肽有了特定的胃口,產(chǎn)生饑餓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去發(fā)脾氣。所以這種情緒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背景音樂,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這段話是深有體會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為同一件事去不斷地不開心,是不是也是因為這種勝肽的在作祟呢?還有經(jīng)過一長段時間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經(jīng)可以開開心心了,但是卻因為勝肽的關(guān)系,又把自己拉回了那個情緒。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事情,通過這本書對情緒的解讀,有了答案。所以,這也讓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種情緒的長期存在,偶爾的不開心肯定會有,但是一直這樣就是個危險的信號,因為負面的情緒會給我們找來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續(xù))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1
這幾天一下班就在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看后很是感慨,現(xiàn)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yǎng)與欲望明顯不成比例,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yǎng)心,才能有好的心態(tài)。書中有一句話堪稱經(jīng)典: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琢磨。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減速慢行的彷徨時期,唯有保持關(guān)照內(nèi)心并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書中說,這個世界是由什么組成的呢?能量的爭奪!這確實給我?guī)砹撕艽蟮恼鸷!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實驗,讓水分別聽音樂,讀文章,接受電池波。然后分別冰凍兩小時觀察狀態(tài),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水的結(jié)冰程度會因為聽到,看到,接受到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實驗就是分別把三碗同樣的米飯放在一起,第一碗米飯每天對它說我愛你,你很漂亮,第二碗你不理它,第三碗對它說它很難看,結(jié)果一個星期過后第一晚米飯只是有點泛黃,第二碗發(fā)霉發(fā)臭,第三晚還算好點,這些實驗證實了一個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能量的。
我們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信息,但我們只能意識到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有選擇的去看東西,并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至于如何選擇,就是受個人從小被灌輸?shù)母鞣N約束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環(huán)顧四周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其它的大腦會自動排除,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也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如果你不斷重復的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我們神經(jīng)細胞就會建立長期固定的關(guān)系,比方說每天你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悲慘,那么你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網(wǎng)絡(luò)神經(jīng)連接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還有更糟糕的是當我們身體層面和大腦層面產(chǎn)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分泌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zhì)。隨著細胞跑到我們?nèi)砀魈,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就會對某種勝肽產(chǎn)生依賴感,如果你長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有生理需求逼著你去發(fā)脾氣。這個是很恐怖的,就像吸毒上癮一樣!
總結(jié)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的折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nèi)在。當外境由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要記得向內(nèi)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痛了,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陰影還沒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事物上,先在內(nèi)在層面做個調(diào)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yīng)付那些外在可改變的事物。
每個發(fā)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份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比較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和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個災(zāi)難也可以是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的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它內(nèi)在的蘊藏的豐盛美好,因為這是上天精心為你打造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2
用了十天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把這本書看了一遍,意猶未盡!收獲頗豐!
初識這本書,是一個朋友的介紹。說是一個都市修身養(yǎng)性不錯的書。本決定去江南的旅行中愜意一下,體會一下這本書。誰知到旅行返程的列車上才開始瞄了一下。汗!……在車上就看了第一章就被她吸引,原來我也是很多次問自己我是誰?當然沒有書上的那個深度。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qū),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lǐng)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又恰逢老人為故事的開始。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的去理解“小我”“真我”。
是啊,現(xiàn)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為自己。為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為什么我們總是不快樂?為什么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就像書上說的警示的句子“我們?nèi)怂惺芸嗟腵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nèi)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應(yīng)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隨著女主角生活上的沖擊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經(jīng)歷我成長理性的帶著我們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真我”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中解放出來!叭绻悴粩嘀貜妥瞿承┦略谏韺W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jīng)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guān)系,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連接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教我們?nèi)绾稳ゲ僮魑覀兊纳硇;感受我們的潛意識;擺脫我們的情緒;檢視我們的思想。逐漸的揭開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找到“真我”和我們的本質(zhì)“愛,喜悅,和平”
愛過,痛過,哭過之后沉浮當下。好像這話是是對自己的說的,要試著活在當下,沉浮所有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xù)”事實擺在那里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qū)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xiàn)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钡肝覀兌枷翊盒Q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
總之從中體會到的只是很多,需要我們慢慢的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就是打算什么時候再拜讀一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3
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里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jié)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xiàn)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秘。
這本書需要我反復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么去做,為什么這么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該如何了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里后,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并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并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nèi)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就離真我越來越遠!叭松拖褚粓鰬颉巧婢摺蔽曳浅Y澩髡叩倪@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領(lǐng)會到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瘯袑τ谖覀兯腥怂非髺|西而下了定義——愛、喜悅、和平。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什么?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
他是由內(nèi)至外的散發(fā),而不是由外來物質(zhì)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nèi)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nèi)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禮物值得我們?nèi)フ洳亍W詈笞屛疑钌畹亩,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nèi)ミm應(yīng)這社會,并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于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4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那個未知的自己其實就是被小我封閉的真我本身,我們從出生時的思想空白,到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授以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想,聰明、勇敢、自信、成熟、善良、溫柔等等這些,都是教導我們我成為的模樣,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面性,我們遵從這些正面的思想的同時,會把它們反面的思想進行壓抑和排斥,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一個不聰明的人或者膽小的人,我們會感到厭惡,這是一種身份上的不認同,同時也是一種自身的投影,我們害怕自己也是這種身份的人。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會受到自身思想的影響,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會質(zhì)疑自己腦袋里的聲音,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我是誰?”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問得住絕大多數(shù)人,你在社會上所取得的一切,老天都可以隨時拿走,而它拿不走的才是你真正擁有的,所以你不是某某崗位的員工、不是某某公司的管理、不是哪一個才華出眾的畫家、作家,真正的你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負責情緒,我們只有正視它、接納它的存在,才能放下對它的需要,書中講到的那部電影《我們懂個X》中提到的勝肽,當我們受到某種負面情緒的影響時,大腦便會產(chǎn)生這種物質(zhì)并擴散到全身的細胞中,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癮”,當身體過久缺少這種勝肽時,大腦潛意識中會讓我們做或思考能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從而制造出這種勝肽。但我們并不能去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只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樣,去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心靈會更進一步的得到升華與成長。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就是老天的事,我們無力也無法去挽回和阻擋,選擇泰然面對,才不會受到小我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他人的事我們無法直接去改變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也許就能夠影響到他人向好的改變發(fā)生。
我們對自身的身體是有很多不了解的,我們一直在扮演著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自己應(yīng)該是什么模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許也只有當我們真正解除掉自己既定的人生模式,全心全意去觀想自己的內(nèi)心,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的時候,那個未知的自己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吧。
聯(lián)結(jié)身體,臣服情緒,檢視思想,覺察身份,突破真我的封閉,發(fā)現(xiàn)更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5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lǐng)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jīng)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zhuǎn)向我們內(nèi)在的世界,進而發(fā)先我們大多數(shù)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jīng)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nèi)在的狀態(tài),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nèi)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quán)勢,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xiàn),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也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zhuǎn)折是建立內(nèi)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nèi)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zhì)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nèi)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社會不公,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yīng)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nèi)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或許,有時候我們得不到一直號稱想要得到的東西,只是因為自己內(nèi)心,還不相信自己能有好運或者能力,去享受這個事件可能帶來的種種益處,或者經(jīng)歷一些必須要承受的種種壓力。很想靜下來,尋找到一種方式,可以與內(nèi)心真正地達成一致,究竟什么是我真心想要的。我想要得到的那個結(jié)果,是為了外表的光鮮,還是真的可以幫助我完成人生的功課;是自己逃避的,還是毫不畏懼地想要去經(jīng)歷的。如果內(nèi)心不能認可自己的話,恐怕上天也不會來幫助我。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lián)結(jié)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2-06
(精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7-1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6-18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書心得10-11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04-0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范文06-14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8篇02-16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5篇10-08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5篇02-21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