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紗》讀后感 推薦度:
- 面紗讀書心得 推薦度:
- 面紗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面紗》讀書心得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紗》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紗》讀書心得1
一座城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一場亂世的霍亂成全了沃特與吉蒂;蚬虉(zhí),或驕傲。他們戴著面紗,拒絕審視這愛情的無端與短暫。
可其實這都只是小說里的戲碼,太平盛世里沒有災(zāi)禍與無常,戴著面紗的人們依舊看不清內(nèi)心的表情。
這世界,男人有的忠貞不渝,一顆朱砂恒印在心。也有的,處處風流,說著何必太認真,戴著面紗,如何才能分得清?女人有的聰敏,內(nèi)心明鏡,懂得爭取幸福。有的卻迷戀鏡花水月,以為自是特別,該當擁有蕩氣回腸的愛情。
于是愚鈍者難免被騙受傷,這不是上帝的錯。只是不清醒的人應(yīng)當承受的回報。而這只是小說,會有一些奇跡讓你我唏噓感動。所以吉蒂是幸運的,自小嬌縱任性,連婚姻大事都草率對待。卻偏偏碰到一個如此愛她的沃特,執(zhí)意結(jié)婚,以為日久就會有愛。
可其實愛情沒那么偉大,也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會有恰如其分的結(jié)局。他努力討好的舉動在她眼里是索然無味。
彼此努力尋找的都是對方所缺,沒有人看到那些確實的存在。于是她輕易投進別人懷抱,以為是偉大的`愛,卻在最后狼狽收場,唯有那個深愛自己的男人還等在原地。
她用一次自殺式的旅行去懲罰這無計可施的關(guān)系。懲罰太過愛的自己,和不夠愛的對方。不交流,不相視。冷漠的殘忍和隔世的絕地讓她無所適從。她負氣的吃沒有煮熟的蔬菜,是想懲罰對面的他,還是要得到關(guān)注?而沃特也沉默的將蔬菜吃下去,彼此傷害著,卻又都無能為力。
最終,是陌生的瘟疫之地拯救了兩個人。
人都如此,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容易害怕,本能的想要親近熟悉的人。正是這樣,一直戴著面紗的吉蒂才開始愿意去觀察,去了解。才發(fā)現(xiàn)之前那個古板沉悶的丈夫是如此道德高尚,讓人敬仰。而煎熬里的沃特,也在那首熟悉的鋼琴曲里發(fā)現(xiàn),恨之濃烈都只緣于更深的愛。于是舊有過往在這陌生的地方都漸漸死了,新的希望隨愛衍生。
我在想,如果他們走過了這場霍亂,重回文明世界,這特定環(huán)境催生的愛又會不會迅速夭折?如果他們沒有走這一遭梅譚府,是否仍會在一起?
可惜,故事沒有如果。
沃特得了霍亂,在小說的結(jié)局迅速的死去。美好的可能卻是一開始就已來不及。
可也正因這缺憾,來之不易的愛情才得以永存。
小說的結(jié)局,那句“愛到分離才相遇”不斷回蕩在腦海。
唏噓著,卻想問:愛究竟是什么?我想,應(yīng)該留待時間來回答。
揭開面紗,我們最應(yīng)該的是讀懂自己吧。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只是形式不同。男人是哲學,女人是詩。沒有詩的哲學是枯燥的,沒有哲學的詩是膚淺的。哲學理性而詩感性,男人要想讀懂詩,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學,女人想要理解哲學,就要先明白自己這首詩,深度的哲學只有配上適當韻味的詩才能共鳴,于是最好的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吧。
《面紗》讀書心得2
故事發(fā)生在香港殖民地期間,由女主人公的出軌疑似被發(fā)現(xiàn)開始。女主人公凱蒂覺得自己是不自由的,因為她與她不愛的人(瓦爾特)生活在一起,而面對自己的所愛(唐生)卻只能在重重束縛中獲得短暫的茍且。凱蒂與瓦爾特的結(jié)合似乎從最開始就是個錯誤。
故事轉(zhuǎn)而介紹凱蒂錯誤婚姻的成因。凱蒂的媽媽是個虛榮、吝嗇而又熱情、執(zhí)著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著追求不到的浮華和地位。她曾將自己的希望傾注在凱蒂的爸爸身上,而又在失望后將全部的賭注壓在了凱蒂的婚姻上。凱蒂由此被訓練成為了一個可愛的、充滿魅力的交際花,然而階層的差距始終無法讓凱蒂獲得媽媽想象中的婚姻。隨著25歲的到來,以及凱蒂的妹妹嫁給了準男爵之后,凱蒂的權(quán)貴婚姻之夢破碎了。凱蒂接受了瓦爾特(細菌學家,醫(yī)學博士)的求愛,這個她根本不了解,對她來說也毫無吸引力的男人。僅僅因為賭氣她就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瓦爾特。
瓦爾特是害羞而自制的,這些在凱蒂看起來木訥無趣。瓦爾特的智慧被視為一種對他人的譏諷嘲笑。瓦爾特對她的愛和呵護也是令人乏味和疏遠的。瓦爾特的一切都是一種負擔,是自由的束縛,是令人討厭的。曾以為的痛苦的人生在唐生出現(xiàn)后有了轉(zhuǎn)機。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發(fā)生了,凱蒂認為自己愛上了風趣、聰明、有魅力的香港布政司助理唐生。
瓦爾特發(fā)現(xiàn)凱蒂的出軌,對凱蒂來說無不是一種解脫。她終于可以追求她以為的自由和愛,她希望結(jié)束這段錯誤的婚姻。
瓦爾特試探凱蒂是否愿意跟他去湄潭府(瘟疫地)進行疾病研究和疾控。置身險境、這無疑是一場送死。顯而易見的,凱蒂拒絕了,也同時再次拒絕了瓦爾特的心。她甚至不在意瓦爾特的獨自前往,她不能離開香港、不能離開唐生更無法抗拒自由的誘惑。此時的瓦爾特第一次揭開他的面紗直面他的婚姻的真相。他終于敢于承認這場婚姻分明是對他的施舍。他百般努力的維系著這脆弱的婚姻,他努力地改變自己去迎合自己的愛人。然而,即使是一秒鐘,他都沒奢求過也無法奢求同等的愛。他始終是卑微的。
瓦爾特似乎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和理智。“如果唐生能離婚并且在一周內(nèi)娶你那么我就同意跟你離婚,或者你陪我去湄潭府”。撕開面紗的瓦爾特內(nèi)心的恨在發(fā)酵,他想要報復,他也只是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丈夫而已,恨甚至讓他籌謀將他摯愛的人推向深淵。
同樣揭開面紗的還有唐生。果然,正如瓦爾特的預(yù)料,唐生不愿意以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為代價,更不愿意承擔任何責任。他拒絕了凱蒂,他也無所謂凱蒂是否即將赴險。唐生的自私、懦弱、虛偽和卑劣在這一刻顯露無遺。
人性的惡在此時似乎已經(jīng)全盤托出。西方哲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推崇人性本惡的,人的罪讓人痛苦。但是這個世界還有愛。人要帶著愛的去生活。但不代表愛就一定是原諒。不代表愛就只能是純凈和無私的。愛是立體的、復雜的,愛是白色也是黑色,正如人性。人性是豐滿多面的。人本身的善與惡就像是彼此依靠扶持而站立的兩塊木板,少了其中任一,人性的假設(shè)都會崩塌。
湄潭府之行恰恰不是人性罪惡深淵的開始,凱莉的靈魂成長真切的發(fā)生在了這里。她開始意識到了唐生的真相,他不值得她的愛;開始意識到瓦爾特的優(yōu)點,他善良溫柔內(nèi)斂智慧,他善待每一個人包括瘟疫病人。湄潭府的`修女們的率真和豁達以及對生命和神的事業(yè)的理解讓她醒悟,她開始想要奉獻自己,她想去做些改變,她想去揭開面紗,直面自己的真實。她想去尋找靈魂深處的安寧。
然而事情并沒有按照完美的結(jié)局預(yù)想進行下去。凱莉始終沒有愛上瓦爾特,瓦爾特也沒有選擇原諒。就像即使凱莉的缺點這樣昭然若揭而瓦爾特依然深愛一樣,即使凱莉知道瓦爾特的好,她依然可以選擇不愛。愛不因一個人的惡而消失,也不因一個人的善而產(chǎn)生。愛是人性中本能的存在。
愛是世間一切的道。所以,毛姆把他對于道的理解借著角色的嘴表達出來。
瓦爾特死了。他的心和他的身體一同離開人世。而壓垮他的最后稻草是因為凱莉的懷孕,這本是一次重歸于好的機會,他、他們本以為可以獲得重生。然而即使到了最需要保護的關(guān)頭,即使知道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那么一切就會變得“好”起來,生活又會一如往昔,凱莉也決心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她決心尋找真正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她不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
瓦爾特死前留下了謎語一般的話,“死的卻是狗”出自《挽歌》說的是一個大善人救了一只狗,但是被狗咬傷,人們以為死的會是善人,最后死的卻是狗。人性的善與惡的課題再一次在這里得以引申。瓦爾特曾以為他才是善人,他是受害的、他忠貞的愛著不堪的凱莉,然而當他帶著恨來到湄潭府、他鄙視自己的愛的時候他就已不是真正的善人。在生命的彌留,凱莉希望他能放下恨,帶著愛的離開,希望他能原諒,她不再想著自己而是全然為瓦爾特考慮。似乎在這時,真正的善人變成了凱莉,而瓦爾特才是折磨凱莉,帶給凱莉束縛和傷害的狗。在愛里掙扎的狗,最終被可憐的愛摧毀。
凱莉返回香港后知道自己已經(jīng)不愛唐生了,她甚至質(zhì)疑自己為什么會曾愛過。同時,瓦爾特的死讓她感到了釋放和解脫。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原來是這么冷酷的、距離的。她真的從未愛過瓦爾特,F(xiàn)在她終于自由了,她是她自己了。她想要珍惜所愛,過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過去結(jié)束了。
凱莉獲得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人還在愛和婚姻的謎潭中掙扎。是不是凱莉的覺醒一定要踐踏在瓦爾特的尸體之上,是不是人的覺醒一定要基于痛苦和失去呢?
在故事背后,在面紗之后,愛的本質(zhì)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呢。我仿佛感受到了凱莉和瓦爾特的情緒而如鯁在喉。瓦爾特的愛是如此的卑微,這場婚姻束縛的其實不僅僅是凱莉。瓦爾特被愛和道德束縛的無處逃生,他的死也是一種對愛的嘶吼,深情人總被情傷。一條狗心碎而死,一個偽善之人卻覺醒了。
《面紗》讀書心得3
全書的前3/4,一直不待見凱蒂,心想這樣一個平庸的女人為什么不接受那么愛她又聰慧、仁愛的瓦爾特呢?直到瓦爾特臨死時,她幾乎乞憐的懇求他的原諒時,終于明白了,之前的她不過就是一個脆弱(如她自說)、貪婪、虛榮又愚蠢的女人,從小到大的環(huán)境、家教,讓她渴望被矚目、被重視;蛟S是母親強勢且自私的愛,或許是貌合神離的姐妹之情,以及從未體會過的父愛,讓凱蒂那么渴望被肯定和被愛。
而瓦爾特內(nèi)斂、含蓄卻深沉的愛并不被凱蒂懂得,她要的是如查理那般直接了當、熱情如火的表達,即便是口蜜腹劍也甘之如飴。一開始的凱蒂,無論從眼界、心胸、氣質(zhì)都無法理解瓦爾特的世界。所以她鄙棄之,把一切對生活的不滿都歸結(jié)于他對她的愛?此茻o理,細思卻是人之常情。
凱蒂的蛻變與成長源于太多因素。被傷害之后的絕望中,她漸漸醒悟情愛的虛無;在修道院的所見所聞,使她一次次被修女們的信仰沖擊,從而意識到自我的匱乏與殘缺;在與韋丁頓一次次的交談中,她又慚愧的發(fā)現(xiàn)自己是何等的目光短淺與卑劣無知。
瓦爾特有意的摧毀,卻成就了凱蒂的覺悟。
“死得卻是狗”,瓦爾特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已然意識到自己的錯,也明白自己的死于任何人是最好的結(jié)果。
我在全書的最后幾章,仿佛在凱蒂的身上看見了拉里的影子,或許又有些許索菲的面目。同樣是在尋找,同樣都在經(jīng)歷了無法言明的神秘體驗后漸漸醒悟,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而回過頭看,一開始的凱蒂又何嘗不帶有伊莎貝爾的樣子呢?但比起《刀鋒》,《面紗》更加現(xiàn)實,也更讓我信服。
最后,毛姆借凱蒂對賈斯汀先生的那一番話,道出了全篇的意義,我們曾因愚蠢而犯下的'錯,和那些不得已經(jīng)歷的磨難,或許并非沒有意義,它讓我們看清了那條本就存在,卻一直被心靈的霧靄遮住的路,并會心懷悲憫的一直獨自走下去。
最后,那個曾讓我不止一次譏諷和憐憫的凱蒂,用她自己決絕的方式與坦蕩的心,讓我對她肅然起敬。相信她的孩子,一定會像她期許的那樣,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
【《面紗》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面紗讀書心得02-28
面紗讀后感02-05
《面紗》讀后感06-27
讀書心得05-19
讀書心得03-13
守株待兔讀書心得08-26
親子讀書心得05-22
史記讀書心得11-08
英語讀書心得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