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著瑣碎的事情,孩子的許多事情沒有按照我設定的時間段來完成,影響了我的獨處時間,分分鐘就會點燃我的小宇宙,我就開始利用暴力語言催促他,其實這樣的語言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講完以后自己立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靜,可真正遇到具體問題又開始運用暴力語言惡性循環(huán)。
又比如,某天晚上,學習完到樓下打羽毛球,打了半個小時我提出再打幾盤就回家?珊⒆哟虻谜M興,還想繼續(xù),可明天上學早起,回去還要進行閱讀,搞個人衛(wèi)生,最終協(xié)商打7盤就上樓?墒呛⒆佑忠竺勘P要打得比較久質量比較高才算一盤,因為雙方都在生氣所以連著幾盤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氣地說這樣下去永遠都打不完,中間可能會有點暴力語言。
打完球,關于講故事我們之間又出現(xiàn)了分歧,之前約定好的講3個又反悔要求再繼續(xù)講,對于當天借的尋寶書,他恨不得一口氣聽完。我說既然這么喜歡聽當時打羽毛球,媽媽叫你怎么不早點上來了?最終協(xié)商洗完澡后再講兩個,這個時候已經(jīng)9:50了。熄燈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確認下,我變得很不耐煩了,老師不是說不能帶零食嗎,孩子咆哮著說我是放學后吃。
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充滿了敵對,所以默不作聲,如果這個時候給予回應我知道孩子會哭著入睡。還好孩子很快就忘記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據(jù)他頭天晚上承諾的那樣7點自己起床。其實我生產(chǎn)的根源是覺得孩子睡得較晚影響第二天起床;另外影響我晚上的獨處時間。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別啰嗦,別咆哮。
聽到不中聽的'話:體會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責。
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回應。
關于書中這幾句話剛好可以拿前陣子我遇到的一個失敗案例來說:某天下午我打電話給婆婆剛好孩子接的,他告訴我婆婆在打牌,當時我腦子一下就嗡嗡作響,我下意識以為婆婆是在麻將室打,從健康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上來說都對孩子不利。我馬上要求孩子將電話給婆婆,要求她馬上帶他回家。又立馬和老公聯(lián)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氣,這個學期孩子的學習習慣下滑,我正在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沒幫忙還幫倒忙,當時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最開始老公替婆婆說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問題由他來溝通,并解釋了打牌是在小區(qū)的戶外幾個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帶孩子在小區(qū)踢球,我們聊到這個話題,當時我也很不理智,語言上像炮竹筒一樣倒了一堆的埋怨,結果由婆媳之間的問題又引發(fā)了夫妻之間的問題。因為這個事情弄得兩人進行了一周的冷戰(zhàn)。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對誰也沒有好處,發(fā)了條和解的信息。
雖然最終兩人和解了,但如果當時我學會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不是一開始就指責對方,讓對方申辯反擊,體會自己的需要,明確地表達出來,就事論事,而不是又將之前的種種不滿表達出來,老公就不會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一般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責;如果父母想避免誤解,那么他們可以先說出感受和需要。
表達愿望時,只要不發(fā)號施令,我們的想法就會愉快得多。
如果我們的請求已成為對他人的要求,一旦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難免會指責他們。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請求看著是命令。
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
表達憤怒:停下來深呼吸;靜靜體會想想是什么使我們生氣;了解自己想要的滿足的需要;傾聽。
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滿足的需要,而不是考慮他人有什么過錯。
無論是親子溝通還是親人之間的對話,當我感到對方是指責的語氣時不管他說得對不對我立馬就會反駁,不會去想話后面的含義。對于孩子來說應該也是()一樣,本來家長的出發(fā)點是關心和愛,但因為語言語氣的使用不當常常造成我們不但未解決問題反而不歡而散引發(fā)出新的問題。每天晚上我總要催促孩子少聽幾個故事,趕緊刷牙洗澡睡覺?擅看问招跷,還常常因為這個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學著“非暴力溝通方式”沒有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是從他的角度出發(fā)想著他的需要,說今天是媽媽沒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講幾個,明天晚上9:00前完成親子閱讀,你自己定計劃講幾個,他提出6個,那我們就計劃好時間估計要講40分鐘,從8:20開始。運動時間調整到下午放學后,大概有2個多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樣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實現(xiàn)共贏。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我選擇做______是因為我想要______!
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而不是他人的行為讓我們生氣。
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而不是去滿足需要。當意識到自己被指責時,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時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覺是被迫的。書中說用“選擇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這個事情我非要做嗎,如果我選擇做是因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來就不會帶著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開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講我話,還沒聽完我就想辯解,因為內心覺得他是在指責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兩人就會發(fā)生激戰(zhàn),然后我又經(jīng)常吵不贏,最后就是采取冷戰(zhàn)。問題還是擺在那里。如果聽到不中聽的話我能夠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結果會好很多。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應該去努力支配你的環(huán)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
生活中的10%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發(fā)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當你深陷情緒的深淵,讓理智隨時被情緒牽著走,那么你離后悔就不遠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這段話時刻警醒著我,比如晚上因為閱讀太晚影響入睡時間,總是會弄得雙方不愉快,每次發(fā)火前趕緊看看這段話,深呼吸,希望會有改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因為讀書會要組織《非暴力溝通》專場活動的原因,這周又重新翻一遍這本書。也許是在聽了很多次對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讀后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尤其是這段時間在工作中出現(xiàn)了溝通問題的情況之下。重讀這本書,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細節(jié)。
第一點,是作者個人的簡歷。聽過的分享者都極少注意到作者馬歇爾盧森堡也是一位臨床心理學的博士,而且是在書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的學生。不難看出,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在雙方溝通之中要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也要真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是在羅杰斯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的發(fā)展而來。此外,馬歇爾強調非暴力溝通中的不帶成見的觀察與羅杰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深度傾聽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并強調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非暴力溝通同樣強調溝通過程人的正面性和溝通產(chǎn)生價值,以解決而非分析問題為導向。此外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關鍵的是正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認識對方的需求,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無法真正認識到對方的需求,都會造成溝通的失敗。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之上的發(fā)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六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核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點,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機械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而忘記了他的目的。所謂非暴力溝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詳細點說,就是不帶偏見的觀察,充分表達和引導對方完全表達內心感受,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需要,正確提出自己的和引導對方提出請求。形式看似簡單,在實踐中卻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們過于注重非暴力溝通作為工具的形式而忘記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溝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溝通。人與人之間需求溝通原因是雙方存在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需要達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溝通的過程就是交換雙方的不對等的信息從而雙方可以改變觀念或行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時要時刻記住溝通的目的,不然就達不到溝通的最終結果。
第三點,作者提到了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溝通方式,主要有四種形式:道德評判,對比評價,固化責任和強迫威脅,源自于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雖然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但是可以從中推斷出的是,非暴力溝通只適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雙方,或者雙方雖然處于不平等地位,但溝通仍然平等的。一旦雙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統(tǒng)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溝通方式便會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因為這種情況下溝通的目的要讓一個人服從另外一個人的意志,服從者的個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絕的。這是一種壓倒性的信息傳遞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溝通中的請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于家長,老師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位的優(yōu)勢,這些人不愿意作出請求,或者作出的請求被理解為命令。但在異化的溝通情境中,處于弱勢的一方要改變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絕和反抗,只會造成強勢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減輕暴力帶來的傷害。
第四點,非暴力溝通最主要的是強調人的本體和主動性以及人的同理心,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的核心理論。人的感受是自己決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響它。面對他人的不當?shù)闹肛,我們可以下意識地感到內疚和自責或者立刻反駁對方,也可以有意識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采取后一種方式,我們就不會被對方的情緒牽動,而是專注于對方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從而可以真正解決溝通的`問題。另外對于很多因為社會因素,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多不得不去犧牲個人自由完成的義務,如果從主動選擇的積極角度出發(fā),我們會將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轉變成是我們所自由選擇和愿意的承擔的事情,這樣對于個人而言,同樣的行為帶來的幸福感會大于痛苦感。
第五點,是語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溝通相對于暴力溝通,在語言表達上明顯的更豐富和復雜。暴力溝通中的一句簡單的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中卻要劃分為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部分。而且非暴力溝通要求觀察的客觀與準確,感受表達的充分與完全,需要和請求提出的明確與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項的語言表達,都不足以成為非暴力溝通。所以,馬歇爾開篇就提到,語言是窗戶,也是墻。語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國人一直不喜歡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的原因,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傳統(tǒng)文化要求謹言拒絕巧言,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語言在表達感受方面缺少一種自然性。中國語言里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達。另外作者提到語言是靜態(tài)的,而我們的世界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語言無法與動態(tài)的世界匹配,其中也會產(chǎn)生很多由語言產(chǎn)生的問題。
最后,引用譯者結語的話“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達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現(xiàn)實是到處都有壓迫和統(tǒng)治,有壓迫和統(tǒng)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對暴力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以暴力的方式回擊,但是結果是暴力變的更泛濫,壓迫和統(tǒng)治也會更嚴重,也可以選擇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應對,一方面減少暴力對我們的傷害,另一方面暴力也會因此而減少。如何應對,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終全部實現(xiàn)雖然是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面,但是需要從每一個個人開始。正如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充滿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這也是馬歇爾書中隱藏的愿望。現(xiàn)實雖然是美好人間遙不可及,然而包括馬歇爾在內每個個體追求它的過程也是同樣美好和有意義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尊重與合作,先有了合作才能顯示出尊重!控制型育兒方式的孩子學到的更多是配合與服從!而只有賦權型育兒方式的孩子才會和你建立起誠意的合作,你關注了體會他的感受與需求,他也就會尊重你的想法!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而不是單方面迎合或抗拒!作為家長我們也有自己的需求,我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只有自己的需要被滿足了,才有滿滿的正能量照顧好我們的孩子,但是也可以偶爾的對孩子表達一下自己的需求情感,讓他們也學著理解一下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脆弱的時侯,他們有時發(fā)自內心的小舉動,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與美好!
我想、我覺得就會要求孩子你要、你應該,可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現(xiàn)實和預期存在差距,這樣就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不光大人,小孩也會出現(xiàn)煩躁,沮喪,難過的表情,有次我家孩子書沒有背出來,他自己就會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來發(fā)泄他的這種情緒,當時看到他的這種行為時內心還是有點恐懼的,怎么會這樣呢?當時不知道用什么樣方法來幫助他平復心情!只會更生氣的說著你這樣是不對的,以后這樣還了得呀?現(xiàn)在想想一堆大道理不如一個理解的擁抱!只有盡量克制減少對他的批判與指責,少貼標簽,多鼓勵他慢慢來,一定會可以的!這樣他反而沒有負擔更主動了!即使心中萬馬奔騰,表情也要鎮(zhèn)定自如才行,因為負情緒會傳染的。只有自己跳出來了,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引導孩子!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們對孩子最開始的期望就是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接觸到更多變的環(huán)境以后,育兒目標就更具體了!如何讓孩子朝我們期許的目標前進,并且是自愿自覺的去做,就需要更多的學習并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權,多傾聽他的想法和需求,鼓勵引導他做出自己的選擇!只有這樣他才會認為不是我們強求他做的,他有選擇的余地,我們也就不會因為他的不聽話而氣惱了!
看前幾頁時就在尋找如何讓我家孩子聽話的好辦法,而書中卻是要我們的撥開事件的表像,尋找動機后的需求,知道了根本需求,才會找到化解的策略,如何更好的交流,以平等的姿態(tài)互相換位思考,從而讓對方做出更好的選擇,而不是相互爭論引發(fā)沖突,最后搞的大家都不開心!同樣的一件事切入的角度不一樣,利用巧妙的語言,都會化干戈為玉帛的.!最終讓他相信你,肯定你!
親密聯(lián)結是彼此的橋梁,通過這座橋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知道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而獲得共鳴!現(xiàn)在覺的對于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適當?shù)淖鰝緩沖,不要立馬做出決定,因為第一反應基本都是以前出現(xiàn)的固有解決方案,要想改變就要有時間思考,轉變錯誤的模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量不要用孩子的不足去和別人的強項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多找找孩子的優(yōu)點,放大他的優(yōu)點,揚長棄短!
禮物可以分為很多種,有時候精神上的給予勝過物質上的獎勵,太多的物質給予讓他已經(jīng)覺得:得到后也不過如此,總認為下一個肯定會更好,所以就會不停的索求。物質只是載體,只有賦予主題,才會讓孩子看到其背后的意義而珍惜它!當孩子給我們禮物時,我們也要及時回應道謝,讓他也感受一下利他的快樂,從而達到互通的聯(lián)結!
和孩子在一起時,讓我忍不住發(fā)火的不是事件的本身,他會不會或者做的不夠好,我更多的是看不順他的煩躁表情和態(tài)度,前天他買了個面具,讀書筆記.我還開玩笑著說要不以后你做作業(yè)時就帶個面具或者我?guī)О,這樣我們看不到雙方的情緒,相處可能會好點,雖是玩笑話,但也是癥結所在之處,如何化解,還需慢慢調整自己。
這里的非暴力更多應該是言語上的,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我覺的很好,只敘說現(xiàn)實發(fā)生的,不下結論的評判,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做出應該做的決定,有時即便你說的再對,都沒有他自己發(fā)覺不妥而改變的及時!做為家長我們只能傾聽、鼓勵、引導,而不能代替,他們的每一次成長都需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來!
如何把“戰(zhàn)區(qū)”變?yōu)椤盁o錯區(qū)”,家庭的戰(zhàn)區(qū)就是沖突的激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沖突,你希望他往東,他卻覺得西才是他現(xiàn)在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冷靜下來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不能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任由情緒爆發(fā)!隨時告訴自己不管什么事情都會有一個解決的方案,現(xiàn)在不行接著找,總有可行性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嘛,我認為的無錯區(qū)就是一個可以隨時調節(jié)修復情緒的中轉站,可以帶著任何情緒來,但出去時一定是個面帶著微笑,內心平靜到那都不是事的強大感覺。
有時候看到孩子在沒有滿足自己需求時做出焦慮、不安、煩躁的動作時,真的就想立馬上去按個暫停鍵,他就像個要奶喝的小孩一樣,給了立馬停止哭鬧,可是事事不可能都那么如愿,有的就需要過程,就需要你去努力的等待,如何勸慰,告訴他轉移現(xiàn)在不好的狀態(tài),正是我目前的側重點,只有我自己有能量了才可以指導他,影響他!
我們很希望聽到別人用“長頸鹿語言”和我們溝通交流,因為那樣的確讓人感覺很舒服,可是自己卻不知不覺走進了“豺狗語言”的范疇!關于家庭會議,當然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合力朝一個目標方向努力,這樣效果最好,進步最快!然而我想說的是我家那位使用的是“老鷹語言”,他只在你的上空盤旋,偶爾沖下來叼兩口,就飛走了,因為他覺得這些都不是他的事,所以我也只能呵呵了!慢慢順其自然吧,強求也未必有好的效果!
通過活動類型讓我們充分感知并應用,再好的說教理論都要有實踐才能體現(xiàn)他的價值,前半段主要是自我感受剖析:把評判解讀成需要,學會轉化憤怒,給憤怒劃分等級,時刻提醒自己你該怎么做,后半段著重怎么化解沖突,就好比看病,只有知道病因,病源在哪里,才好對癥治療!首先暫停鍵和兩幕劇進行沖突過濾,接下來按照長勁鹿式的思維方向進行和平地化解沖突!最后幾頁的表情圖片很熟悉,這些感受卡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見,喜怒哀樂……哪些是自己最愿意看到的呢?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大致相同的!
本書也接近尾聲了,感覺看后面的故事分享要比前面的輕松多了,難道是有情節(jié)好帶入嗎?前幾日和一個朋友聊天,因為兩家的孩子歲數(shù)差不多,關于小孩子常出現(xiàn)的問題都有同感,最常出現(xiàn)的都是小孩調皮不服管教之類的,他家小孩的性格是你說了他,他就一聲不吭的,而我家卻是說了他,嘩啦嘩啦的要造反,為什么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家長都不接受呢?都覺得這樣不好!看來什么都是因人而異了!本想寬慰幾句,奈何道行尚淺,只能傾聽表示理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他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chuàng)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當你打開這本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非暴力溝通的魅力。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這本書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在傳統(tǒng)意義上我們認為使用了粗暴的語言、諷刺的語言是暴力,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擴大了對語言暴力認知范圍,例如評論、說教、命令、指責等都是暴力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這些沒有被我們注意到形式,對人們的傷害遠比肉體傷害更加疼痛。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而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自己和別人的一些實戰(zhàn)經(jīng)歷,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積極傾聽,幫助人們表達需求,療愈內心深處的傷痛、讓愛融入生活,找到內心那個曾經(jīng)迷失的自我,重新獲得對生活、對家人、對工作的熱情和活力、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己和解。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1、跟人建立友善的關系
2、由衷的給予
3、讓愛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溝通不暢的原因,往往是我們不會表達。我們愛用道德評價別人,給別人貼標簽,仔細想想其實引起我們生氣、不滿地都是他的行為、而非他本身,可是我們往往忽略這些。例如孩子(低幼兒)在玩耍時不小心打碎了你的貴重物品,作為家長就會生氣了,你可能會說孩子你真討厭(或者淘氣)?墒呛⒆樱ǖ陀變海┑恼J知水平有限,他可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心里便會認為媽媽討厭我,心里也很難受。但如果你對孩子這樣說,你把東西弄碎了,媽媽很生氣,媽媽擔心你受傷,這樣一說孩子就明白了是我的行為讓媽媽生氣,而不是我讓媽媽生氣,這樣孩子和家長會越來越親密。
我們很多人有時候也不會傾聽,也不明白什么是傾聽,有時當孩子跟家長講話,孩子還沒有說幾句,家長就打斷孩子的講話,將自己的想法和一些人生經(jīng)驗會告訴孩子。一番說教后,有些孩子可能會接受父母的教誨,可是有些孩子則不會。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告訴自己,以后我什么也不想對家人說了,在他們眼里我感受和需求不重要,他們根本不了解我,我要將他們開除。就這樣,家長越來不了解自己孩子。傾聽是家長摒棄的思維方式,漸漸地,孩子變得跟家人無話可聊,因為作為家長的你從未認真傾聽,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問題,與他感同身受。只有肯定孩子的感受,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拉近彼此距離。這種傾聽方式不僅應用于親子關系、還可應用于夫妻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中,這樣你們相處起來都很身心愉悅。
有時我們自己的不開心,源于我們自己,我們不得不這樣做,我們應該這樣做,其實選擇不得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內心有點無可奈何,有點消極在里面。書面作者寫到,他自己非常討厭寫臨床報告,有一天他就問自己我為什么寫臨床報告,他想了想可以從中得到收入,于是他從那刻起就再也沒有寫臨床報告了,想到自己少了無數(shù)份臨床報告,他內心無比快樂,他想到了其他方式獲取收入,而不是通過寫臨床報告。通過這個,下次當你在面臨不得不是的時候,你就換成我選擇做——X,是因為我想——X,不在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為了逃避懲罰、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而是尋求內心真實的需求,已達到內心寧靜。
通過這本書,我重新審視自己、孩子、夫妻關系以及其他人的關系。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在慢慢摸索我和我家女兒的'相處模式。對我而言,她不僅是我的孩子,她還是她自己,是區(qū)別于我的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我首先保留自己的意見,然后站在她的角度去積極傾聽她的情緒、需求。尤其是當她憤怒、傷心的時候,我要先讓她把情緒發(fā)泄出來,讓她自己安靜下來,說不定安靜來下來后就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過程中,我只要陪伴她身邊,傾聽她的想法,引導確認她的情緒,讓她發(fā)泄出來。而不要把我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利去感受不同的體驗。生命本身就是全方位的體驗,愛與逝去、生活與死亡,這些都是我們和孩子要面對的。然而我們現(xiàn)在很多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探索和體驗,讓孩子缺失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特性。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我們要讓孩子們體驗不同的生活樂趣。不能因為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就剝奪他們的體驗,就是因為這些體驗,才能讓孩子不斷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探索世界、學會如何去愛,讓他們感受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了親子關系的相處,也讓我對夫妻關系有進一步的了解。在我和丈夫的相處之中,我學會了溝通,準確地說是不加評論的溝通。如果我們對某件事存在分歧,我先要把事情表述清楚,明確地告訴對方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這樣對方才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生氣的原因,然后做出回應。當然,他也可以冷靜地告訴我他的想法,讓我更加明白對方的意思。通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溝通方式,夫妻雙方可以明白對方心底最真實的那個想法,這才叫溝通和互動,這樣就可以減少吵架的次數(shù)。更好的是,倆人的孩子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長大,就可以真切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這樣孩子心理才會更加健康,一個心理健康孩子內心才可以足夠強大。
對自己而言,通過這本書我學會了跟自己的過去和解,跟現(xiàn)實和解,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反方向看問題,學會關注自己,相信只有自己好了,整個家庭才會好,更加確定了母親的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選擇——X,是因為——X。等我想好了,我會重新出發(fā),可能會遇見困難,會失敗,但是我并不畏懼,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體驗,通過自己的行為還影響孩子,讓她成長為她想成為的人。(鄭艷青)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2-16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6-23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6-01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0-20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2-19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篇02-27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01-26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00字06-12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2-07
(合集)《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