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世說新語》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1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自由灑脫,他們的生活率性純真,永遠都不會屈服眼前的茍且和困難,而是更加重視著詩和遠方。地平線上升起的一輪初陽,象征著中華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向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掛著的一彎明月,則和那烈酒燒斷了多少詩人思念的愁腸。指點江山的鐵面帝王,更有著無限的志向,身在紅磚金瓦的宮殿之中,而心在決勝千里的戰(zhàn)場之上。中國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國人更是善于表達情感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鐵馬和戰(zhàn)火硝煙都早已經(jīng)化為空氣,那些皇宮城闕和傳奇帝王也早已成為歷史。而古人們留下的精神寶藏卻是永遠存在的。它帶給后人一種力量,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這種埋在中國人的靈魂中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亙古不變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富強的不竭動力。中國的詩詞歌賦是最經(jīng)典的,《世說新語》就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其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個影響我們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煉的,是像中國人一樣將所有的精華都鎖進了自己的內(nèi)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點一點向深挖掘,找到最深處的真諦。中國文化的精髓,仿佛就是在大霧中找這世間最美麗的花朵,雖然會遇到無限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是,當你撥開層層濃霧,看到綻放的花時,內(nèi)心的喜悅,和這一路來的發(fā)現(xiàn),將是你最最寶貴的財富。讀書,讀古人寫下的一串串美麗文字,仿佛就是在端詳中國的文化瑰寶,仿佛就是在讀五千年來的中國。中國古人所向往和倡導的“大同世界”,更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要不斷努力的目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以下面得一個故事足以概括: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完美含義:子路,春秋末代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是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都沒有,子路翻山越嶺到親戚家借了一點米,滿足了父母的要求,鄰居們都夸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為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啟發(fā)到了我們所有人,我們從父輩那里得到“勇敢、理智、仁愛、善良”等這些人類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質(zhì)。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給自己生命和優(yōu)良品德的父母,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許,就是感恩,就是傳承。
中國,一個古老又神秘的國度,她歷史悠長,她飽經(jīng)風霜,她用我們腳下的土地哺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女。我們總是從先人的腳印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我們總是從先人的錯誤中汲取寶貴的經(jīng)驗。尋華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條條阡陌中,尋古代韻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筆下的行云流水,優(yōu)美詩篇;游俠浪子,劍尖的俠肝義膽,鐵骨柔腸;英雄豪杰,麾下的千軍萬馬,刀光劍影;龍袍加身,頭頂?shù)臒o上冠冕,萬里江山!中國的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中國的騰飛,一代代的希望!
《世說新語》讀后感2
《世說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后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蘊含著很多很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zhí)意留下,不愿茍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愿自己代替友人去死!焙寺犃T,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舍生取義,并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只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背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說,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說:“千斤,因為友誼的分量重千斤。
現(xiàn)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jīng)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chǔ)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鐘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說新語》讀后感3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xiàn)過不少軼事小說。今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nèi)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shù),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啟后,不可忽視的地位。
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后來有一次,兩人曾經(jīng)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而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 比A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
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成語當之無愧:無愧:毫無愧色。當?shù)闷鹉撤N稱號或榮譽,無須感到慚愧。如:宋·歐陽修《回丁判官書》:“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不愧也。”又如:尊翁一生,清慎勤三字,可當之無愧。——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成語承先啟后:繼承前代的,啟發(fā)后代的。如: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庵贈文》:“公承前草創(chuàng),啟后規(guī)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又如:文中這句話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
《世說新語》讀后感4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一定看不到東西呀。”這個故事是出自于《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后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內(nèi)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xiàn)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文明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xù)努力學習和祖國一起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己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著、愛著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菔癄。
我愛你我的祖國。
成語天荒地老:天荒穢,地衰老。指經(jīng)歷的時間極久。如: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庇秩纾荷w謂世間惟有愿得成雙的,隨你天荒地老,此情到底不泯也!鳌ち杳沙酢抖膛陌阁@奇》卷六
成語?菔癄:海枯石爛[hǎi kū shí làn],意指“?荨,海水枯乾。語出唐·〈感寓〉詩!笆癄”,石頭粉碎。語出唐·杜牧〈題桐葉〉詩!昂?菔癄”一語因?菔癄萬年難見,所以比喻歷時久遠。又依常理,海不會枯,石不會爛,所以比喻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源]唐·杜荀鶴〈感寓〉詩(據(jù)《·卷六九三·杜荀鶴》引)大海波濤淺,小人方寸深。?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唐·杜牧〈題桐葉〉詩(據(jù)《全唐詩·卷五二一·杜牧》引)去年桐落故溪上,把筆偶題歸燕詩。江樓今日送歸燕,正是去年題葉時。葉落燕歸真可惜,東流玄發(fā)且無期。笑筵歌席反惆悵,明月清風愴別離。莊叟彭殤同在夢,陶潛身世兩相遺。一丸五色成虛語,石爛松薪更莫疑。哆侈不勞文似錦,進趨何必利如錐。錢神任爾知無敵,酒圣於吾亦庶幾。江畔秋光蟾閣鏡,檻前山翠眉。樽香輕泛數(shù)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休指宦游論巧拙,祗將愚直禱神只。三吳煙水平生念,寧向閑人道所之。[典故]“?菔癄”系由“?荨奔啊笆癄”二語組合而成!昂?荨笔浅鲎蕴啤ざ跑鼹Q〈感寓詩〉,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荀鶴對人心難測有感而發(fā),他認為海乾枯了,終有見底的一天,而人一直到死都很難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笆癄”則是出自唐·杜牧〈題桐葉〉詩,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重游故地時引發(fā)的感傷,用石頭風化粉碎、松木變成柴火表示時間推移、世事無常。後來這二語被合用成“海枯石爛”,形容歷時長久、意志堅定。如金·〈鷓鴣天·顏色如花畫不成〉詞:“云聚散,月虧盈。?菔癄古今情!庇帧次鳂恰登骸昂?菔癄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敝痢秲号⑿蹅鳌さ谝黄呋亍罚骸坝X得這事作得?菔癄,云凈天空,何等乾凈解脫,胸中十分痛快。”則以“?荨北硎厩瑑舫旱,“石爛”表示不留痕跡。這種意義現(xiàn)在少用。
《世說新語》讀后感5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我覺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語》,寥寥數(shù)語的小故事卻訴說著發(fā)人深思的'大道理。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fā)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戳恕妒勒f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舉例來說,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共同在菜園里種菜,勞作中他們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塊,而是把金子視作土塊,繼續(xù)干活。華韻卻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復地看不忍丟棄,導致管寧對他心存芥蒂。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路過,引起大家圍觀。華韻丟下書本也去湊熱鬧,管寧心里十分不滿。于是,他拿刀割斷草席,和華韻分席而坐,說:我們不是朋友!因為管寧發(fā)現(xiàn)他們兩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華韻太看重金錢和名利。而華韻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簡單但道理很深刻。我絕不會學華韻,不是自己的東西,我絕不存占有之心,我絕不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
因為《世說新語》里面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個暑假才變得意義非凡!
《世說新語》讀后感6
《世說新語》的作者并不能詳知,但是《世說新語》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具有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妒勒f新語》主要記述當時世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所思所言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描述了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huán)境,展示了“魏晉清談”的風貌。因此,我們從《世說新語》中可以讀到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及社會上所流行的思想言論行為等特征。
在《世說新語》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學說受到?jīng)_擊,玄學思想開始流行,道法思想的地位開始上升,甚至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風靡。然而也并不盡然,在《世說新語·文學篇》中:“王輔嗣(弼)弱冠詣裴徽;諉栐唬骸驘o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睆闹形覀兛梢钥闯觯砻嫔献鸪缛鍖W,以為比老莊更高,而實際上是用老莊思想來改造儒學。就像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實際上也是外儒內(nèi)法的做法,只是圣人的思想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變化著! 妒勒f新語》一書中開篇即為德行第一這一章,可見編者對德行的重視,且儒家中對士人君子要有德行,守仁義的要求一直存在,崇尚賢德之人,希望與賢德之人結(jié)交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如德行第一中的第一篇即是“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愒唬骸渫跏缴倘葜,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講的就是陳蕃為了見到被人們視為是世間典范行為的徐孺子,在聽到其消息后,剛坐下連席子都沒坐暖,就去找徐孺子的故事。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故事,我們才可以有后來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千古名句。這個故事就是對當時的人們求賢若渴,或者說是對賢德之人的仰慕與樂于學習的精神的映照。對自己守德行的要求是從中華有其文明以來,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直遵守的事情!妒勒f新語》中對德行的見解也就是中華文明的一直的延續(xù)。
《世說新語》讀后感7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非常動蕩的時期,不僅戰(zhàn)亂頻仍,而且政權(quán)更替極度頻繁!妒勒f新語》所描寫的人物正是處于這種惡劣的漢末魏晉時期。雖然這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也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
《世說新語》充分展現(xiàn)了漢末魏晉士人的一種獨特的時代精神——魏晉風度。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貫強調(diào)隱忍保守,而魏晉士人重視內(nèi)在,不為禮教束縛,追求恬淡寡欲、超然自適的生活。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當推竹林七賢。
如阮籍喪母,他不顧世俗眼光仍吃肉喝酒,然后痛號一聲,吐血數(shù)升,委頓良久說:“禮豈為我輩設(shè)也!”他還不拘俗禮為嫂子送別、醉臥當壚女旁。而劉伶把酒當命,行為放縱,面對他人的嘲笑,他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雖然放肆,但細想來頗為生動形象。同為竹林七賢的阮咸和同族人用大甕盛酒,與群豬共飲酒,可以說是極其任誕了。古人一般在房屋前后種柳樹、桃李等樹木,而在墓地附近種植松柏。而張湛喜歡在房舍前種植松柏。袁山松外出游玩,經(jīng)常喜好讓身邊的'人唱挽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尸,袁道上行殯”。毫不在乎生死忌諱,可謂狂士了。
當時士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也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含蓄隱忍,非常直露。曠達之士張翰吊唁同鄉(xiāng)顧榮,哀痛之余竟然徑直上了靈床,撫琴幾曲后連孝子的手都沒有握就出來了。其不拘禮俗之狂放表露無遺。王戎痛惜愛子逝去時曾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臂缤,其父在葬禮上“一慟幾絕”。這些傷逝哀情的表達都不拘禮俗,真率感人。當然,本書在思想境界上更是過人,作者不以成敗論英雄,欣賞豪爽之人的英雄氣概,讀來驚心動魄。如桓溫失敗戰(zhàn)役中的少年英雄桓石虔,在得知叔叔深陷敵陣后英勇無畏地去營救,“策馬于數(shù)萬眾中,莫有抗者,徑致沖還,三軍嘆服”。
《世說新語》全書記敘了不下五六百人,明代學者胡應(yīng)麟贊賞其語言成就:“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讀此書,我仿佛看到了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推崇,去生死,遠功利,追求思想的解放、個性的率真!妒勒f新語》——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讀后感8
原文:《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tài)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tài)度。這兩件都是發(fā)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guān)注一般事,對大事由于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誠”關(guān)注的。所以在中國,關(guān)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guān)注大事那是“發(fā)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xiàn)代人的理解,因為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說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chǎn)能力下,華歆的經(jīng)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為什么強調(diào)對人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能力、個人生產(chǎn)能力有密切的關(guān)系。社會生產(chǎn)能力越低下,越強調(diào)人集聚進行生產(chǎn)的重要性;個人生產(chǎn)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xù),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lǐng)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為國家的人才,組織、領(lǐng)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yǎng)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yǎng)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xiàn)代社會生產(chǎn)能力、個人生產(chǎn)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yǎng)”了。但現(xiàn)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yè)、協(xié)會等機構(gòu),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yè)——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道德”。所以現(xiàn)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9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閑暇空余終于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八麄兛赡軇幼鞑豢,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zhuǎn)變得快、適應(yīng)得快!币稽c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床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后,了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yīng);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xiàn)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局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于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fā),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shè)想和規(guī)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fā)展的平臺,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xiàn)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wǎng)絡(luò)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yīng)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xié)調(diào),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jīng)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yīng)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nèi)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xiàn)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fā)現(xiàn)孩子又愿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獣姓劦降摹澳贻p人要有探索的權(quán)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fā)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盡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后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zhuǎn)去山區(qū)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guān)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一種和諧,要啟發(fā)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xiàn)自我的一天!
《世說新語》讀后感10
誠信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如果你勇于說真話,那么你純凈的心靈將得到升華,反之,你的良知便會向黑暗的地獄靠進一步。在《世說新語》中,一篇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誠信的重要性。
陳太丘與友期行
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友人過了中午還沒來,太丘便離開了,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和友人的一番對話,讓友人感到無比的慚愧,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定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離去一點也不姑息,這父子二人身上提現(xiàn)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質(zhì)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guān)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誠信,不曉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犁,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正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像陳太丘的友人,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我反省,反而責怪別人,他被有人拋棄,受到兒童蔑視,實在是咎由自取。
諸葛亮解字
諸葛亮在吳國時,一次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諸葛亮回答:在家里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誠,交友思的是誠實,如此而已不管是侍奉君主,還是交友的路上,都找不了誠信,誠信是我們?nèi)伺c人之間和諧共處的橋梁,是我們彼此的信任。
王朗渡船
華韻和王朗一起撐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韻很為難,王朗還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么可為難的一會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韻說: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jīng)接納了他來船上脫身,哪里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王朗開始樂于助人,但在危難時,卻言而無信,背信棄義,而華韻當初就謹慎地抉擇是否幫助別人,一旦決定幫助,就要堅守諾言,不離不棄,在當今社會中,有些人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但往往因為受不了利益的誘惑,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有些人,平日雖默默無聞,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效仿與學習的對象。
誠信是我們成功路上的關(guān)鍵一步,我們必定成功,我們注定輝煌。
《世說新語》讀后感11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纂的一部筆記小說集,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人物逸事!肮軐幐钕瘮嘟弧焙汀绊n康伯復裨”這兩則故事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讓我獲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的故事記載在《德行》篇中。他們兩人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jīng)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跑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對于這則故事,作者雖未加一詞評判,但對二人的褒貶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則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大寒時節(jié),年少的韓康伯運用類比的方法解釋火在熨斗中熨柄是會熱的,那么穿上了短襖下身就自然會熱起來,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了。韓康伯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持家的艱辛,通過自己的智慧說服母親不要為自己做夾褲,表現(xiàn)他的聰明和孝順。
讀完這兩則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緒萬千。“割席斷交”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時要做到心外無物。華就讀書時為外界環(huán)境所困擾,以至于管寧認為與他相交為恥,最后割席而坐。管寧讀書時卻能做到專心致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習專注,才能成才。
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保n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條夾褲。】墒钱斈赣H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穿了短襖就真的不冷了嗎?或許是因為“家酷貧”吧!韓康伯是聰慧的,因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韓康伯也是懂事的,因為他明白家境的貧困不能讓他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韓康伯更是堅強的,因為他能忍受這樣的寒冷。韓康伯心智成熟和對生活艱辛的理解,著實令人感動。就連他的母親都夸贊他長大后必成治國之才。
《世說新語》的文學成就極高,它以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著稱于世,歷來被視為我國古典名著之一。這部筆記小說集以獨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強音,穿越時空,回蕩在古今天地之間。它更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會讓我眼前一亮,給我一些獨特的啟示。相信一定也會讓你獲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12
這只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里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xiàn),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里暢游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chǎn)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贊嘆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于揣測他人的內(nèi)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guān)于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么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jīng)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世說新語》讀后感13
最近,繼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后,我們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xiàn)著鮮明的詩性品質(zhì),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shù)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卻也引人深思。不過,我也坦陳,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得我云里霧里,覺得深藏玄機。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不過,書中經(jīng)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收錄在《言語》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戲謔提問后,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他很鎮(zhèn)定,沒有直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結(jié)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哈巴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于是機智地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边@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和引用,對后世筆記小說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士人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xiàn)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我覺得,《世說新語》是一本值得回味、一生去讀的好書。
《世說新語》讀后感14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讀書筆記: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殷羨做到了前兩句,忽視了后一句。不過道家向來都是視名利如浮云,視仁義如糞土也!俺琳咦猿,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讀書筆記:這則故事,只要是讀過點書的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過這三件事情:冬日品過酒、深夜吟過詩、踏雪訪過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對子猷的'情致領(lǐng)悟一二了。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順從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罷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深不知沒有結(jié)果的結(jié)果有時候是最好的結(jié)果。至少可以留個念想!
王子敬自會稽經(jīng)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便驅(qū)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zhuǎn),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箸門外,怡然不屑。
讀書筆記:子敬之行為確實太過簡傲,我想來想去,此種行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貴族,從小衣食無憂,任性放達,骨子里有一種血統(tǒng)、身份和學識的優(yōu)越感。評點他人時,毫無顧忌;面對他人批評時,也毫不在乎。獨來獨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輩出身貧寒之人,自是望塵莫及。從小都是按照別人要求的樣子而活,一直以來都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忙碌,為人處世情愿辱沒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別人。此種境遇即使要放達也只能裝裝樣子而已。
《世說新語》讀后感15
《世說新語》的“說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這則故事就以“王朗從表面上來學華歆,結(jié)果離華歆(的境界)更遠了”這個結(jié)果,向我們揭示了從表面上來模仿別人,內(nèi)心會離別人更遠。
再比如,“舍生取義”這則故事里,茍巨伯為了救朋友而寧愿用自己的'命換友人的命。賊兵見了茍巨伯這樣做,于是相互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苯又统吠肆。茍巨伯舍生取義的精神是大家應(yīng)該擁有的。
再比如,“顧榮施灸”里的顧榮,他看見送烤肉的人臉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態(tài),便說了一句“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給了送肉的人。后來他經(jīng)遇危急時,常有一人幫助自己,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籠統(tǒng)地說,這就是“好心必有好報”。
【《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世說新語讀后感02-02
《世說新語》讀后感02-12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03-08
《世說新語》讀后感02-19
關(guān)于世說新語讀后感03-16
《世說新語》讀后感【熱門】04-26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范文07-07
【精】《世說新語》讀后感04-18
【熱】《世說新語》讀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