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范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范文1
于中國而言,忠良死節(jié)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閃亮奪目!本蛙嚩,終已不顧”的荊軻或許內(nèi)心中惟念家國,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聶政在完成刺殺后為使姐姐不受牽連便將尖刀指向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多次刺殺但最終失敗的豫讓,被重兵包圍之時請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劍三躍而擊之,遂伏劍自殺。臨死之前還喊出”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的感人之言;面對齊國國君,曹沫毅然上前挾持桓公,毫無畏懼,逼迫齊歸還魯多次戰(zhàn)敗失去的土地。雖不及荊,聶二人那樣失去性命,但亦不失為一位視死如歸之士……
《刺客列傳》中一共描寫了五個刺客,“人氣”最高,但業(yè)績最低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慘重,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喪失了燕國督亢地區(qū)圖,樊於期的性命也白白搭了進去。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可能是他劍術(shù)不精,可能是失去了幫手,也可能是想要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挾持秦王。荊軻可以要挾秦王,做出對燕國有利的事,如若不成,再刺殺也來得及,可是事情連第一步都沒有進展成功,他就被秦侍衛(wèi)所殺。荊軻為人慷慨,臨行前,燕太子,高漸離等人為他送行的場面十分悲壯!帮L(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體現(xiàn)了荊軻刺殺秦王的決心?赡芮G軻的腦子里想法太多,到底是刺殺還是挾持,讓他猶豫不決,最終成了遺憾;蛟S他“感情用事”不適合當(dāng)刺客,如果他果斷一點,就會成功。司馬遷這樣評價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使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我們聽過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也曾見過辛棄疾筆下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呼喚英雄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今,時代變遷,有人說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蛟S只是因為時代沒有給當(dāng)代人一個人去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機會,但我想這絕不意味著是英雄的缺失,而是當(dāng)代的英雄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xiàn)著。指揮交通的交警,城市美化的環(huán)衛(wèi)工,奔波大家小巷的外賣員,建筑城市的工人……不正是他們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們的這座城嗎?或許并沒有那樣的光彩奪目,但著實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有無英雄的質(zhì)疑,是否又像食馬者與千里馬那樣呢?正如太史公言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范文2
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認(rèn)可。在相對和平的現(xiàn)代,尋找個人價值認(rèn)同的過程相對容易,我難以想象混亂的時代連展現(xiàn)自己個人價值的機會都是奢侈的。但這種時代真是存在過:比如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
我想,可能大多數(shù)民族的特殊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亂世中形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只有在亂世才會有人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如果有人愿意承認(rèn)他們的價值,那么就是滿足了他們最高尚的欲求,他們定愿為貴人、伯樂做牛做馬,甚至奉獻(xiàn)出生命,那個時代在人情方面和現(xiàn)在相比,是多么可愛呀,F(xiàn)代社會欺騙和背叛屢見不鮮,珍貴的知己難尋。那樣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我們再找不到愿為“恩情”拼命的人了。
但我并不認(rèn)可所有刺客“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因為我覺得,做正確的事遠(yuǎn)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和神圣,如果事情本身性質(zhì)錯誤,那么將事情做得越正確就越謬誤,比如聶政刺俠累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刺殺,可聶政自己卻家破人亡,荊軻刺秦王也加速了燕國的毀滅。
如果燕太子丹聽從鞠武所說的:“疾遣樊將軍入匈奴滅口。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于單于”。燕或許就可戰(zhàn)勝秦國,即使無法戰(zhàn)勝也可存活較長時間,可丹采用的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刺殺秦王,就國家利益而言,這不僅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招來秦國的報復(fù),還損失了兩個人才,那么,這么愚蠢的行為是什么導(dǎo)致的呢?讓我們來分析燕太子丹的初衷是什么?“丹質(zhì)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引用原文后,需要轉(zhuǎn)述原文為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太子丹的初衷就是報一己的私仇,他僅為一己之私而動用大量財力、物力行刺秦王,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象太子丹這種人,他的'行為看似仗義,可就整體來看,卻處處紕漏,比如收留樊於期,我第一次也被丹的“善”所撼動,可長遠(yuǎn)考慮還是那句話:這除了招來秦國的怨恨還有何用?象這樣的冒險的行為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丹的人品也是值得懷疑的,丹對鞠武所說的是私人恩怨,而對田光所說的是:“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將歪理說得名正言順。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客。是值得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反抗秦國深惡痛絕的擄掠,直至人頭點地。
我個人認(rèn)為在刺客中值得稱許得是曹沫,他即沒有傷害他人的肉體也沒有殘身苦行,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國家大患。
我也不能對刺客的意義過多妄加評論,他們沒有降福于大多數(shù)人,可卻得到了自我實現(xiàn),這不能怪他們,只能怪那樣的時代塑造出那樣的規(guī)則,讓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正確。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慶幸,因為我可以通過正常的求學(xué)、升學(xué)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史記》讀后感11-06
史記讀后感03-31
史記的讀后感02-14
史記讀后感10-20
關(guān)于史記讀后感04-18
史記故事讀后感04-30
史記讀后感范文04-17
【薦】史記讀后感02-10
史記讀后感【熱】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