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和《綠山墻的安妮》的故事
谷里簇擁著赤楊樹和吊鐘花,一條來自卡思伯特附近山林的小溪穿谷而過。小溪在上游橫沖直撞,沖擊出深潭和瀑布,一個尋常的下午,馬修·卡思伯特駕著馬車,從山谷經過,帶回了一個改變整個綠山墻的女孩。
我與安妮的相遇是偶然的,只是在書店閑逛時隨手摸到的一本書。書剛開封,是供讀者們閱讀所打開的,書頁很新,從書店的窗子透過的陽光打在封面上,使封面安妮的頭發(fā)如絲綢般柔和,發(fā)出唯美的光輝。反正閑得無聊,不妨拿起來看一看,從那時起,安妮便走進了我的文學世界。
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情景讓我十分記憶猶新。安妮與黛安娜在溪流上游會合,沿著繁茂的松樹林小徑趕往學校,光線被樹林紛紛篩落,在地下形成交相輝映的碎影,空氣中彌漫著清晨露水與泥土的氣息。路上的野草相互交錯,不時有花苞的點綴,早鳥從松樹枝頭飛到另一棵的樹梢,發(fā)出清脆婉轉的鳥鳴。小徑在山谷的盡頭匯入大街。又是一個無暇的清晨,我的思緒跳躍在書行之間,仿佛自己就是小徑上的一只麻雀,立在樹頂,俯視著兩個快活的女孩,目送著兩個輕快的背影。黛安娜胳膊上挎著的餐籃里,三個美味多汁的覆蓋子餡餅散發(fā)著誘人的清甜,我不覺張開雙翅,跟上那帶有餡餅香味的兩個女孩,聽她們將巴里家的池塘取名為“柳池”,將貝兒先生的冷杉樹林取名為“紫羅蘭溪谷”。聽著聽著,不覺也十分入了迷。這不就是青春的幻想嗎?這不就是一種大人們無法理解的世界嗎?
母親說過,沒有一本書能像《綠山墻的安妮》一樣讓她對兒時有了無限的回憶,盡管書中有許多安妮的惡作劇、頑皮與固執(zhí)的情景,但這不就是每個人小時候的樣子嗎?靈動、活潑,酷愛幻想卻又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安妮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思考,更是對如今現(xiàn)實的一種期待。
安妮的進取,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她對馬修和馬麗拉的愛讓我大為震撼,安妮竭盡所能的堅持刻苦學習,考取全島第一,獲得艾弗里獎學金只是為了讓馬修和馬麗拉為她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從小痛苦的孤兒生活并沒有磨滅她樂觀的心態(tài),反倒使她對來之不易的幸福懂得更加珍惜。我通過安妮的成長,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過錯,理解父母的苦心。當馬修去世的時候,安妮的驚恐和痛苦又使她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頓悟。記得當時我讀到這里時,既為馬修的去世感到難過,又十分不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影響了安妮一生的人在第一部中就安排去世,過了些日子,我才漸漸理解作者是對的,因為正是因為馬修的死亡,才讓安妮在心中有了信念和寄托,使她學會在痛苦中成就自己。
《綠山墻的安妮》,寫出了一個少女從13歲到大學的過程,詮釋了一個女孩在生命最美好年華的悲、歡、離、愁、喜、怒、哀、樂,讓我從中學到許多生命的啟迪,正如書中的一句話:時光如水,生命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