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讀后感的作文匯編五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yǎng)人們的觀察力、聯(lián)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沙漠中的綠洲》主要講的是,沙漠之國—迪拜是怎樣誕生的。迪拜原來只是一片荒涼的.沙漠。后來,迪拜人挖去板結(jié)的泥土,從國外買來的泥土,栽上買來的花草樹木,為樹木澆上水。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迪拜已經(jīng)成為了一片綠洲。在那兒迪拜人民把綠色看做生命,把水源看做生命的源泉,迪拜人民一生都不會去損毀一棵樹木,一生也不會去浪費一滴水。 我認為,我們因該和迪拜人民學習。我們不應(yīng)該認為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水源豐富的—江南水鄉(xiāng),就去亂砍濫發(fā)花草樹木,浪費水源。
學完課文后,我終于知道了,因為有了樹木的綠色呼吸,地球才有了生命的脈搏律動。有了樹木,我們才有了氧氣,有了樹木我們才有了果實,我要檢討我以前爬樹的行為。我以后要多植樹造林,我以后我還要多多節(jié)約用水,要想到還有多少山區(qū)里的孩子還沒有水喝呀。大家一起齊聲呼吁吧:“一個木誕生了樹木,兩個木就成了樹林,三個數(shù)繁衍了森林”。愛護樹木,就是愛護我們的地球。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暑假,我細細閱讀了一本書--《種下美德的種子》,書中蘊含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很多的關(guān)于美德的動人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語言優(yōu)美流暢,情節(jié)溫暖感人,而且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展示了人類本性中永恒的人性之美。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故事里蘊藏的十二顆美德的種子:誠實、善良、正直、勇敢、寬容、認真、勤奮、感恩、尊重、遵規(guī)、自尊、自立。它們就像小精靈,把美德的種子傳播到人們心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
寬容就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不斤斤計較,不于耿耿于懷,做一個大大方方的人。人們常說“寬容如水”,寬容就如同水一般的.溫柔。所以,在遇到有矛盾是,寬容往往比過激的報復(fù)更有效。寬容別人就是解放自己。
我曾經(jīng)做了一些錯事。有一次,我不小心的把好友的一支貴重的鋼筆給摔壞了。這是好友生日時她爸爸送給她的。所以,當時的我很忐忑,我認為她會很生氣的罵我,并且不會跟我做朋友了。然而,她沒有這樣做,她原諒了我的過錯,依然和我做朋友。我想,這應(yīng)該是她有一顆寬容的心吧。
在這本書中,我不止學到了寬容,還有很多很多有益的道理。我想,這12顆美德的種子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了。這些故事將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照亮著我們的心靈,我們將會收獲到人生與美德的全新體驗和深刻感悟。
相信,以后的我一定能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的!!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我讀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本書,內(nèi)容是:在查理生活的小鎮(zhèn)上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
工廠非常神秘,大門緊鎖,從來沒有人進去或者出來過。有一天,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發(fā)出告示,他將邀請五位幸運的.孩子參觀巧克力工廠,全世界購買旺卡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前提是得到藏在包裝紙里的金獎卷。查理成了一位幸運兒。參觀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jīng)歷。每個參觀者都感到了無限著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最不可思議的意外留到了最后。查理與他的家人得到了那一座大工廠!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今年暑假,老師讓我們讀幾本好書,于是我和媽媽到新華書店買了《會走路的小房子》。
這本書講的是一座會走路的小房子驕傲自大,從來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更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后來,它的門兒也壞了,窗也破了,最后成了一座人見人厭的`破房子。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小翹辮兒、小跟頭兒幫助它修好了門兒,安上了窗,小房子對他們心存感激,邀請他們倆住了進去,小房子又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會走路的小房子》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驕傲自大,否則別人都會遠離你,你會越來越孤獨。只要你謙虛并且樂于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別人就會去幫助你。
所以,我們大家要養(yǎng)成謙虛和樂于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的好習慣。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首先說明一下,這篇不是讀后感,充其量是讀書筆記。近來越發(fā)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衰退厲害(還年輕啊,咋整--……),所以很有必要對自己的閱讀作些札記,不然以后除了書名外,其余沒準都忘個一干二凈。而豆瓣的短評有萬惡的字數(shù)限制,沒轍,唯有以書評形式來記錄吧。
接著說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維,一直和哲學保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雖偶有接觸,但并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誤解任何哲學概念,實屬情理之中,懇請各位見諒:)而對于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里是一個瘋子,還敢太陽基督,很明顯,他已經(jīng)當自己是太陽了。此前看過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納》,如今找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看,只是覺得要了解一個人的觀點單憑一部作品或者評論家的片言只字,是有失公允的。而他作品里洋溢的某種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澀而閱讀下去的原因吧。
關(guān)于譯本,此前是不知道譯林的質(zhì)量屢受詬病,選擇這個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賞裝幀的清爽。正式閱讀中,像許多讀者那樣備受串串長句和明顯文理不通的表達折磨,不過倘若這是尊重原著的表現(xiàn),我還是可以體諒的,畢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學家的思維跳躍性會超出譯者的水平。好了,以下的一些總結(jié),純粹是個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頗,只是便于我個人記憶別無它意。
《悲劇的誕生》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
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xiàn)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zhì),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因此,日神作為倫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種提倡適度和個體界限,并將自高自大和過度視作“懷有敵意的惡魔”的日神式思維,在尼采眼里,成為不折不扣的批駁對象。而詮釋日神式思維最好的藍本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他的哲學追求冷靜思索和邏輯辯證,崇尚一切科學的概念和知識,其審美的最高法則是“萬物欲成其美,必合情理”。
以他思想為代表,尼采總結(jié)為人類的理性樂觀主義。而蘇格拉底宣稱“美德即知識;無知才有罪惡;有德者常樂”,則被尼采認為是扼殺悲劇的樂觀主義三大基本形式,因為“美德和知識之間、信仰和道德之間,必然有一種必然的、可見的聯(lián)結(jié)”,而悲劇在這種聯(lián)結(jié)中被簡化和公式化了。循著尼采的思路,我理解為,日神式思維將人類“打扮”得異常elegant,籍由外化的繁文縟節(jié)使人丟棄內(nèi)在的宣泄,從而接近個體的“伊甸園”。日神式思維強調(diào)個體,個體是日神關(guān)懷的對象,因此日神傾向美化而非毀滅,是一種樂觀主義。
然而尼采覺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試圖通過因果律來探尋萬物最內(nèi)在的本質(zhì),注定是一種妄想。我不敢簡單地將尼采的這種觀點視作不可知論,但明顯的是,尼采對知識是不推崇的,對僵死的、機械的一切教條抱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為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類。
尼采眼中的悲劇文化恰恰相反,"悲劇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識的位置上,成為最高目標,它不受知識誘惑誤導(dǎo)的欺騙,目光一動不動地盯著世界的總體形象,試圖在這總體形象中,以愛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為自己的痛苦"。所以當時的尼采,毫不猶豫地視叔本華和康德為英雄,是挑戰(zhàn)“隱藏在邏輯本質(zhì)中的樂觀主義”的屠龍者,他狂熱地高呼“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些屠龍者的果敢步伐,他們以高傲的魯莽,對于所有樂觀主義的懦弱教條不屑一顧,以便完全徹底‘堅定的生活’!”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fā)掘出屬于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shù)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shù)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shù)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眾”,他將此歸納為戲劇的原始現(xiàn)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xiàn)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
這種膨脹著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里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游戲,不斷在一群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
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欲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為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shù)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征,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為偶然事件出現(xiàn)”,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jié)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shù)。
在尼采的藝術(shù)世界里,音樂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書中對音樂的推崇比任何一種藝術(shù)形式來得強烈。尼采認為,音樂是有別于一切具象的東西及一切概念,盡管概念是直觀抽象得來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認為那是“事物上剝下來的外殼”,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樂,是“最內(nèi)在、先于一切形態(tài)的內(nèi)核或萬物的核心”。
這可以解釋尼采為何不喜歡后來的歌劇,因為歌劇中言說勝于音樂,從而沒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蘇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園詩傾向,所以“歌劇是理論之人的產(chǎn)物,不是藝術(shù)家的產(chǎn)物”。在尼采的哲學中,音樂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其實尼采的哲學及尼采的觀點,我有贊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贊成的部分。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在他的書中獲得了思考,F(xiàn)實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認為不樂觀,但我依然無法清晰界定什么叫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正如我認為自己傾向日神思維的同時,也向往酒神思維。對于《悲劇的誕生》中關(guān)于日神主義和酒神主義揉合的討論,我是看不懂,也意會不了,所以也不在本文中闡述。但我想,徹底的樂觀和徹底的悲觀也并不存在,現(xiàn)實中雖然以日神思維作為主旋律,但兩種思維其實也是互相影響的。
我很欣賞尼采對生命的推崇,對解開束縛的那種狂野的沖動,甚至“自我”于尼采也是狹隘的表現(xiàn),他寧愿眾人都選擇在毀滅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質(zhì)。我覺得這些思想,對于我們這些在都市中過著營營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貴,試問,在精致中漠視,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歡吧?當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實都是復(fù)雜的,日神思維對協(xié)調(diào)人類群體活動至關(guān)重要,畢竟,向往太陽,沒必要就要奔向太陽吧。所以,中國的中庸論永遠都有市場。
但是,尼采終歸是瘋了,對于他這也許是個恰如其分的結(jié)局,如同那有著大愛之情為人類采火的普羅米修斯。他也許會喜歡這個對他的比喻吧。
其實,瘋子的世界是不是就一定悲慘呢?只是我們無法理解而已。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guān)文章:
讀后感作文06-18
讀后感的作文06-09
《作文笑傳》讀后感01-30
寫景作文讀后感02-07
英語作文讀后感03-29
關(guān)于讀后感的作文02-18
讀后感作文評語06-23
大學作文讀后感02-23
初中作文讀后感11-02
安全的的作文讀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