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推薦度:
-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 推薦度:
-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林清玄散文》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
暑假里,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jīng)歷的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里行間蘊含著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jù)我所知,林清玄是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yīng)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zhuǎn),絲毫不遜于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jié)合為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文筆多么優(yōu)美,語言多么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共分為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出生就有許多的愿望,無論愿望多么渺小或者可笑,他們的父母都會選擇尊重。而中國的孩子卻不同,他們的愿望會在片指責聲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設(shè)定好的人生軌跡規(guī)規(guī)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guān)照自己,比關(guān)心國際緊迫得多。
林清玄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則新聞:據(jù)份調(diào)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幾率圓了自己的愿望,甚至有10%的幾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幾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無疑是林清玄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獲,有所回報”。
報紙上也曾經(jīng)報道過,每年面臨選科的學生都會很困惑,應(yīng)該選理科班還是應(yīng)該選文科班或者去上美術(shù)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后決定方向的是以后的錢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為什么有些人學鋼琴學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用心學卻很痛苦,之間的差異在于你喜歡與否。當你很喜歡件事情的時候,就算過程是很艱辛的.,你也會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幸福,因為你在做著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你在做著件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就算只是件芝麻綠豆的小事,你也會覺得很麻煩。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做個小小的服裝設(shè)計師,這個理想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是我心里的個寶貝,旦碰觸到就會覺得暖洋洋的。我想我會堅守自己的理想,做個幸福的人。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2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于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jù)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yīng)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zhuǎn)、細膩,絲毫不遜色于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jié)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于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fā)現(xiàn)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xiàn),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yōu)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fā)現(xiàn)。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fā)現(xiàn)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吹侥抢铮矣泻妥髡咄瑯拥母惺,在這家書店里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于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為自我的內(nèi)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愿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么呢?愿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么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旃(jié)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shù)臅r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fā)現(xiàn)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但是,在從前,我們?nèi)鄙倭艘活w甘于安定的心與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罷了。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3
故鄉(xiāng)
文中他寫到個浴著光輝的母親,雖然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般的愛子心。就是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guān)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xiàn),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包容著我們的放縱、任性、壞脾氣,也許我們應(yīng)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xiāng),我沒有感慨,和父母整天如影隨形更沒有獨自出過遠門,沒有體會過思鄉(xiāng)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xiāng)與親人聯(lián)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杯故鄉(xiāng)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xiāng)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鄉(xiāng)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城市,故鄉(xiāng)對很多人來說已經(jīng)成為了久遠的記憶,故鄉(xiāng)的淪陷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隱痛。難怪古人把“鄉(xiāng)愁”唱成了絕響。
書中不經(jīng)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匆匆流年有愛的陽光到處溫暖。
電視上,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白須飄飄的高僧,靜靜端坐在蒲團上,說話不急不躁,像縷青煙。
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傊,這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當你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著你浮躁的心。不知不覺間心緒便游走在這字里行間的溫柔,穿梭在作者編織著的文字這張網(wǎng)里。這便是本書的魅力。像是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在心靈的湖底里聽到了石子入水的輕響。捧著它,便是生世的永恒。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那畝心田里種點夢的花。
每個人心里畝畝田
每個人心里個個夢
顆呀顆種子是我心里的畝田
用它來種什么用它來種什么
種桃種李種春風
開盡梨花春又來
那是我心里畝畝田
那是我心里個不醒的夢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4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熱干燥的沙漠里逢著一片綠洲,滿心裝滿了欣喜與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將我推進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筆,并沒有激起感情的陣陣漣漪,好像內(nèi)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虛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卻總能引起思想的共鳴。
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感動與崇敬,不是因為他是作家,而是他的寫作思想風格全都扣住了我的心弦,仿佛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我的定位。
林清玄的思想里也融進了佛教的質(zhì)地。佛曾曰:一切因緣而起。而我與它的第一次邂逅卻是奇妙而朦朧的,也許這是緣的造化吧。放飛思想,在文字的跳躍里,自由的呼吸著。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fā)現(xiàn)樂觀是他的主旋律。雖然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我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jīng)歷,童年的滿身光輝是他寫作的根本源泉。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淀,漸漸將他的靈魂磨礪成了耀眼的珍珠,不是每個恩都配得起那些苦難的。尼采曾說過,生命是一條毯子,整個生命。
他的散文樸實、優(yōu)雅,而他的安靜卻是他最豐富的色彩。一顆煩躁的心會被洗滌的透徹明靜。讀他的散文才深刻體會到了他所表達的含義:時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渴望交流,但卻將心靈禁錮起來,怎能化解氤氳的陰霾?透過他的心與你的心的交流,會讓力量穿越時空隧道流進你的靈魂里。手捧著書,斟酌每個字,都會漾起心中的溫暖。
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但他卻用一種花開的聲音溫暖了我的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農(nóng)曰:一葉一菩提。沒有相對的答案,只要貼合了內(nèi)心的感覺,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誰也不是誰的誰,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nèi)涵卻是我靈魂的根本,不期望現(xiàn)實的落寞隱埋了內(nèi)心的平和寧靜。
時間在旋轉(zhuǎn),日歷再翻頁,而林清玄的散文將經(jīng)得起歲月年輪的考驗,透過他的散文,我明白世間萬事的一切取決于你自我生活和心靈的視角;ǘ湎履軌蚩匆婁J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滿陽光的花朵。
讀書的目的,不必須是增加了多少知識,有時學會了怎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是十分關(guān)鍵的。其實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能夠拓展得更寬更長,而在他的散文里,我就像一棵讀懂了陽光雨露的樹,開始有了在陽光下茁長成長的跡象。林清玄對媽媽的愛是那樣簡單樸素,但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他有一顆漂泊的心,這也注定了如斷線風箏的命運,不知會飄落到哪里。
讀他的'散文像是在細數(shù)自我的人生,奇妙無瑕。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边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痹谀贻p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
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使串串云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扒易屛覀冊诒皾裎勰嗟娜碎g,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5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chǎn)的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于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jīng)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nèi)ヂ肺渡畹母市。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后都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寧靜與關(guān)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6
聽林清玄這三字,莫名的耳熟,但總想不起他是何許人也,寒假期間,在新華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林清玄散文精選》。
這本書外觀不像一般書那樣封面富麗堂皇,五彩斑斕,而是只有三種顏色,然而顯的清新和素雅。
我先來介紹一下林清玄,他是高雄人,散文家,他是“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17歲的時候開始發(fā)表作品,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jīng)藏;35歲時出山,四處參法。
而這本《林清玄散文》分為“月光少年”“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清歡”“木魚餛飩”“羲之送來的桔子”和“金色的胡姬”這幾個部分。不能說他的那篇散文令我印象最深,只因林清玄他寫的,本就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感人肺腑的動物故事。
他描寫的事物不是濃墨重彩的,只是寥寥幾筆就把事情交代的一清二楚栩栩如生了。描述上,她也不愛用富麗堂皇的辭藻,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句來描寫他的情感。就拿其中一篇來說——《冰糖芋泥》這是一道鄉(xiāng)村的甜點,卻是給林清玄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說只要母親一做冰糖芋泥,他們便一回家就趕著功課。到了現(xiàn)在,三十幾年的時光流轉(zhuǎn),那芋泥的.味道也變了。林清玄只用了寥寥數(shù)筆,卻將事情和感情都完完整整的表達了出來。
林清玄的散文,不像一些作家那般,是用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來的。他的散文,語調(diào)樸實無華,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講述故事。他的作品就像一杯香茗,起初平淡無味,一旦等葉子舒展開來,待人慢慢品味,酸甜苦辣就都嘗的出來了。散文里散落著深遠的禪意,在恍惚間意會到他的韻味,那清新的文字,就是一股文學的清泉。
當你翻看這本書是,請細細地去品味,仿佛有一陣清泉流過心間,在頃刻間寧靜了你那顆浮躁的心。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7
記得王維曾有一首《文杏館》,令我深受觸動: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jié)為宇。
不知棟里云,去做人間雨。
隱居之高士,迷醉山水之間,杏樹成房,香草為屋,本應(yīng)縱情隨心,卻要去問世,訪那滾滾紅塵,終究是于心不忍。」湃损б婪痖T,或閉關(guān)求道,為的都是那瞬間的開悟,仿若升仙,飄然化為那浮于長空中皎然的白云,自由無往,無心出岫,長空無礙,俯視人間的現(xiàn)實。可若人人如此,那人成為了一種無情傲漠的生物。瀟灑何用?超脫何用?傲然立于長空薄云之上,卻連最珍貴的情感也拋卻了!俺灰娙眨瑲q歲不知春”,我向來不喜這句詩;蛟S它意境高遠,或許它已然超越了世間凡俗,卻總帶給我冰冷無常之感。人若是沒有情感,即使是那已“看破紅塵”之人,好像已成為了高高在上的云,卻早已茫然地飄向不可知的遠方。
反觀這“去做人間雨”一詩,我忽然便明白了其中含義。邁向詩心與道情的人,是以高潔的文杏做成梁柱,以芳香的茅草蓋成屋宇,雖居于自然與美中,卻有問世的意念。因而內(nèi)心真正開明的圣人,從不因紅塵而漠視人間。他們自持內(nèi)心的明凈,毅然決然奔于塵世中,正如“去做人間雨”中的那棟梁間的白云,心中純凈清明而又大慈大悲,愿化作滋潤與清涼的雨,造福那燥熱的人間。智者,只是清明;覺者,只是超越;而大悲者,不但超然物外,更高的'心境也使他不能坐視悲苦的人間,不離于有情,從而做人的圓滿、作心的清明、作環(huán)境里的燈火。
我,比起做那超脫孤傲的云,更愿做那造福萬物的雨,從而使人間多一份滋潤、多一份甘甜。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8
有一次我去新華書店,看到了這本《林清玄散文》書,覺得很喜歡,把它買了,每一回家總是先看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少年時代林清玄所經(jīng)歷過的事所思所想與所悟,有許多散文都值得我學習和借鑒如《清歡》、《從人生最底層出發(fā)》,不過最讓我百讀不厭的便是《黃玫瑰的`心》,里面講述了一朵黃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來整株花泡了20分鐘,變光彩耀人。這件事情讓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記得那一次,我數(shù)學考試,考完試,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還很自信。第2天試卷一發(fā)下來我睜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績刷的一下掉了下來放了學,我悶悶不樂,到了家一句話也不說,我怒氣沖沖推開書房砰地一聲,把門就關(guān)上了,作業(yè)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東西一肚子惱火。這時,媽媽推門進來了說道:“金圣哲,發(fā)泄怒火是沒有用的,你需要靜下心來、查找錯因、仔細一點。一次失誤,并不代表什么,成功與否決定與你的努力!
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不在驕傲自滿,而是謙虛,仔細查找錯因,第二次考試考了97分。我應(yīng)該朝著滿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個滿分!
從此我悟出一個道理: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9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zhí)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shù)千尺的斷崖,預(yù)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huán)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huán)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xiàn)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zhí)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dǎo),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jié)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dǎo):“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最為多產(chǎn)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jīng)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yīng)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jié)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zhì)的展現(xiàn)。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yīng)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zhì)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shù)、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xiàn)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按笃湓,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0
在成長篇中,最引我注目的是《發(fā)芽的心情》,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六大營養(yǎng)器官。成熟的水蜜桃略呈球形,表面裹著一層短短的絨毛,青里泛白,白里透紅。一個桃子一般重一二百克,大的重三百多克。水蜜桃皮很薄,果肉豐富,易于生食,入口滑潤不流渣子。桃樹主要是嫁接,是落葉喬木。
三、四月份,桃園一片緋紅,從高處遠望,桃園就像一張粉紅的地毯鋪在大地上,給周圍的白、紫、綠、黃做襯托。到了六、七月份,桃子已經(jīng)一個個綴滿枝頭,一股沁人肺腑的桃香撲鼻而來,這時人們對桃饞涎欲滴。現(xiàn)在終于明白孫悟空當初為什么要去蟠桃宴了。桃子們經(jīng)過一年的風光,到了冬天也該為下一年做準備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是剪枝剪枝剪枝。一棵樹的營養(yǎng)成分不是多余的,它只能給予那些茁壯的'幼苗成長,樹木和人一樣,也需要營養(yǎng),也會生病。他們的舍去是為了給明年的春天做好準備。但總有那么一兩棵會死去。
為什么有的果樹可以重生,有的果樹會永遠死去呢?它們的質(zhì)地一樣,肥沃一樣,氣候也一樣。它們的失去是悄無聲息的,毫無預(yù)示的,這就跟春的到來一樣。樹是否也有心情,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看到樹的外觀,但不能理解它們的內(nèi)心。我們可以從樹的身上發(fā)現(xiàn)春,但我們并不了解春天。人世間的波折又何嘗不是樹呢?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大雪紛飛。我們只能默默期待春,等待再一次發(fā)芽結(jié)果,等待新生命的降臨。我們或許會為剪枝黯然流淚,但在一個新的春天,他們往往是最好的肥料。
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1
林清玄說:“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吹笛,仿佛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不止的竹林波濤,陰云密布的風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老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己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習。想學會了一種樂器,就可以寄托心靈的希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蕩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風而立,盡興優(yōu)雅的演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習。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直立志學習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習計劃,多少年來一直被耽擱著。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xiàn)實時就這樣安慰著自己。有時,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協(xié)主義。
還是說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通過讀隨風竹笛,更要拋棄上面阿Q想法。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2
每個假期,大隊部都會介紹一些好書給我們,這個假期的是<獅王><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說是散文,當然是分成許多故事傳說,對我感觸最深的是<海獅的項圈>這篇散文。主要講了"我"在漁人碼頭觀看海獅。兩位老師帶領(lǐng)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戶外教學,老師給小朋友講起了碼頭里那只戴"項圈"海獅的故事傳說。這只海獅小時候在海里看到了項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來了。小海獅慢慢長大,項圈越來越緊,最后陷進了肉里。再后來小海獅被保護海洋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剪掉了項圈,卻留下了傷口。
讀了這個故事傳說,我覺得那個往海洋里亂丟項圈的人太可惡了,這樣亂丟垃圾不僅破壞了海洋的環(huán)境,也使小海獅差點丟了性命。再想想,我每次去海邊,總能看到很多人把燒烤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丟在沙灘上,一漲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帶進大海?戳诉@篇故事傳說,我下定決心不再讓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撿起,看到別人亂丟就及時制止,千萬不能再讓更多的海洋生物慘死在這些垃圾手下。這樣才能海更藍,水更清,生物們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學們,快去翻開這本書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著你!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3
望著書架上那花花綠綠的封面,我開始猶豫了。”選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再配上兩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顯得清新淡雅!焙苫ǎ课蚁矚g!就這本了!“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錯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么不是長在土里的,而是長在心田上的?這怎么種得了花呢?“我小聲的嘀咕著,于是帶著好奇心,開始了閱讀之旅。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dǎo):‘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爱斘易x完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輕輕地合上了書。文章說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起生長,飽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卻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最終百合花綻開了美麗的的花朵,并把種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來了人們的觀賞。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又令人感動故事。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具體的記敘、細膩的描寫,層層襯托,塑造了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zhì)的展現(xiàn)。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zhì)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shù)、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體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讀著林清玄優(yōu)美的語句,和他一起追求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4
這個風俗不僅閩南人有,我們江浙人也有。
記得十八九歲頭一次出遠門,是去四川德陽。是因為舅舅他們在那邊,我是跟小姨夫一起去的.出發(fā)前的頭一天晚上,媽媽就是準備了老家的泥土,不過不是裝在瓶子里的,是用一張白紙包起來的,就那么一小撮而已.我不要,說媽媽迷信,媽媽就偷偷地給塞在包里了,還是千囑咐萬囑咐的,好象女兒一去不回似的。其實只不過去小住一兩個月而已啊。老媽叮囑我,到德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將這家鄉(xiāng)的'泥土放入德陽的水里,這樣就不會水土不服了。
因為是頭一次出門,還要去那么久,我的心情快樂無比,老媽的話我就當了耳邊風,一點也不沒放心上。
可能我這人命賤,或許注定就是漂泊的命,無論走到什么地方我都能隨遇而安,而且很快會融入當?shù)氐纳盍晳T.可是不管我去什么地方,老媽照例會給我包上一包故鄉(xiāng)的泥土。其實,這以無關(guān)乎水土的問題了。
這包土有著涓涓的母愛,有著故鄉(xiāng)的情懷,在我客居他鄉(xiāng)失意和失落的時候,給我力量,還有我對故鄉(xiāng)和老母無盡的思念!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5
《林清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在世間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他期許著孩子們能夠擁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與莊嚴的心。
這本散文集是由一個個充滿教育性的故事串起來的。俗話說“做賊心虛”,這本書中的《烏黑與清白》不就體現(xiàn)出了這個道理?
這講述的是一個在宋朝的故事,為了抓住小偷,找來了一個鐘,讓十個嫌疑人去摸,因為說偷了東西的人摸一下就會響,所以真正做了壞事的人是絕對不敢摸的。鐘上面被涂滿了墨水,壞人因為“心虛”,沒有摸鐘,所以兩手“清白”,而沒有做壞事的人,無愧于良心,當然敢摸鐘,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時代在變化,從前的小偷還知道羞愧,現(xiàn)如今的小偷偷了東西似乎都變得理直氣壯起來了。他們做了壞事為了不被發(fā)現(xiàn),甚至還會滅口,做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他們被捕,竟然還會對著攝像機,面帶笑容,侃侃而談自己的卑鄙行徑。
讀完了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們明明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卻選擇了偷盜。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著坐享其成,都不會付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為更加卑鄙和惡劣。
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丑陋和虛偽萬萬不可,即使使自己兩手黑黑,也會比虛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寧愿烏黑,也不要那虛偽的清白。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相關(guān)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02-24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2-13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15篇02-21
林清玄讀后感09-01
散文讀后感02-04
《冰心散文》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