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文十九問》讀后感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十九問》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鼎鈞先生的著作《作文十九問》是一本寫作方面的“食譜”。說是“食譜”,是因為它能教我們更好地理解、處理語言這味“食材”!安穗取痹绞强煽冢侥芰糇☆櫩偷奈,語言越是生動,越是能打動讀者的心。
唐代詩人賈島“推敲”二字傳為美談。我們雖做不到字字珠璣,但至少要明白“一字不同,境界不同”的道理,在用詞上多想一下,讓讀者體會到我們的嚴肅認真。說到此,我想起了諸葛亮《出師表》中最后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滿篇的叮囑,最后一句突然有些不舍與無奈,夙夜在公、垂垂老矣的蜀相形象躍然紙上。我又想到明代散文家歸有光《項脊軒志》一文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用樹這個喻體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悲痛,妻子仿佛就在眼前,情不可謂不真摯。在閱讀《作文十九問》這本書時,可以把之前學習的、看過的文章串起來,形成自己的體系,也許能摸索出一套方法來。
除對寫作有幫助外,在交流、匯報、辯論等語言運用場景上,《作文十九問》對我們同樣有啟發(fā)。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向皇帝匯報出兵不利時,用的是“屢敗屢戰(zhàn)”,而不是“屢戰(zhàn)屢敗”。同樣的字不同的順序,一個是不服輸、剛毅忠勇,一個是闖大禍、玩忽職守,帶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語言的巨大作用,能“一句話讓人笑”,就不要“一句話讓人跳”。比如,在同他人進行辯論時,要多方進行論證,用“單線推論”去“破”別人的觀點,不能讓自己的論證“尾巴”太長。
從中學時期就閱讀《作文十九問》這本書,大學時閑來翻看消遣,再到工作后靜下心來“充電”,這本書我讀了多遍,仍覺得有許多值得學的地方。今后,我將繼續(xù)提升語言藝術和能力,為“烹飪”出有滋有味的語言“盛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