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后感1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jīng)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F(xiàn)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么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并向她道個歉。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yōu)閹煛.斎,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里面的經(jīng)典句段,給我?guī)砹苏胬頍o數(shù),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讀后感2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復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xiàn)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xiàn)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nèi)ヌ剿、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論語讀后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鬃邮侵袊寮覍W說的創(chuàng)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于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就是說有三種朋友有利于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于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于你,拍馬屁,兩面派,夸夸其談的'朋友不利于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于學習,又要善于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后,再反復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獲,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了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舍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zhì)。
論語讀后感4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jīng)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熏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注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后,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復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復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后,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么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后,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回蕩在腦中!墩撜Z》的道理為何這么多?都是“論”出來的!
論語讀后感5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鬃,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nèi)绾巫鋈恕@锩嬗羞@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季褪牵旱茏觽冊诟改父埃托㈨樃改;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jīng)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nèi)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nèi)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jīng)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xiàn)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nèi)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后感6
一個故事之所以人盡皆知,是因為它包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一段歷史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其蘊含著不朽的精神傳奇;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享譽中外,是因為它時時奏響著真與美的旋律。當它們匯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間最神圣的文學殿堂。暢游其間我們將跟全世界的人們的一起,欣賞美麗,感悟真諦,與他們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論語》就是一部享譽中外的文學作品,其間經(jīng)典名句,含義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尋味。如: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馑际钦f:溫習舊知識,從中悟出新的體會和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從中我體會到及時復習的重要性,我今后學習時,一定要認真復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币馑际钦f:學習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動學習,就會疑惑不解。這真是說到我心里了。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不能專心學習,老師也因此常常批評我。聽了孔子的勸導,我明白了,學習時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币馑际钦f,由,我教給你的知識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敬佩的學習態(tài)度。想到自己有時候為了顏面,不懂裝懂,真是不應該!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而其“仁”、“禮”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全書。其中不少言論在當今仍被公認為至理名言。在倡導青少年學習國學的今天,讀讀《論語》,不失是很好的選擇。我愛《論語》!我一輩子都要讀《論語》。
論語讀后感7
《論語》一書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非常豐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從小就讀過《論語》,從小就聽過許多仲尼的故事,從小就覺得孔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時至今日,我已長大成人,但每讀一遍《論語》,會有許多新的體會,其中帶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孔子崇尚的`“仁”。
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diào)道德感化,即是說,“仁”應該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仁”呢?孔子說“仁者就是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在《論語》中,孔子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來說明“仁”究竟是什么,但孔子卻用了許多話來闡釋“君子”,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其實在我看來,將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處事之論合而為一,便能體現(xiàn)一個完整的“仁”。
我們與人交往行“仁”之道,行“君子”之道,其實從另一角度上來說也是為了尊重自己、提高自己!叭吮刈晕,然后人侮之”,“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所以我們需要做到內(nèi)心端正,重視學習,善于結交朋友,著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錯誤的時候,要正面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論語》一書中,關于“仁”的敘述,總是包含著各方各面道理,如孝道、交友、金錢觀等,句句都飽含真理,讀來發(fā)人深省!墩撜Z》之所以能留下這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正是因為它們同時也是不因時代更迭、歲月變遷而褪色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好處,我們應該多讀讀《論語》,從中汲取智慧,不斷提升修養(yǎng),涵養(yǎng)崇高德性和人格,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后感8
孔子說:“學習和了解習之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難道不是一個人們不認識也不生氣的紳士嗎?”這句話來自哪本書?答對了,它來自《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記載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深刻的真理。
孔子說:“如果你通過溫習過去來學習新事物,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教師!边@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我們也應該復習舊知識。如果我們有新發(fā)現(xiàn)和新經(jīng)歷,我們就能成為老師。這種學習方法應該牢牢記住并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孔子說:“李仁很漂亮。他沒有選擇其他人。他怎么會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仁慈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明智的。如果你和沒有愛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么說自己是聰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和有愛心的人交朋友,和有愛心的人做鄰居。它要求全社會倡導和實施仁愛。
兒子想住在九邑,或者說,“陋居,這是什么?”孔子說:“為什么紳士有這么卑微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單粗暴,不要住在那里。如果你在一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么這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就不應該是簡陋的。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一個充滿文明與和諧的美麗社會。
這本書不僅有意義,而且故事也很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金玉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一個水果小販。它的果實總是和剛剛采摘的一樣。一個人買了一個柑橘類水果,回家看看。里面像棉花一樣。這個故事是用來描述那些只有華麗外表卻沒有實際技能的人,或者那些外表好但沒有實際內(nèi)容的人。
《論語》給了我們很多理由。有機會的話,你必須仔細閱讀。
論語讀后感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nèi)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假如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往的話,必需歸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的聰明!钡拇_,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遙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隨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隨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其實太多了,而且都是精髓。我的'理解固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索,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髓;光思索而不往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騁+西一樣,假如我們不往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髓所在。若光往品味,而不往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鳴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暖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暖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由于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實在這樣想是分歧錯誤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聰明,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髓,在我們現(xiàn)在那么發(fā)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內(nèi)容其實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外來的。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華。
論語讀后感10
云游書海,翻閱古籍,經(jīng)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嘆不已,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著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讀《論語》,懂待人接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著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么單調(diào),我們的生命才不會那么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么呢?
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才會更加珍貴,朋友才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后會以更真誠的態(tài)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讀《論語》,知生活智慧《論語》道:圣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說: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
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跡;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特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zhàn)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讀《論語》,解學習人生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臺,展現(xiàn)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論語讀后感11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里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nèi)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毕氡赝瑢W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jīng)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溫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松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毕嘈糯蠹叶紝@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t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彼囊馑际菐讉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而對于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也!蔽矣X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睕]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墩撜Z》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讀后感12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jīng)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于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淀,但是對于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于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于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學知識那么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干點實事兒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欲望,懶惰?鬃痈嬖V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恒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jīng)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xiàn)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nèi)绾蔚陌侔沲遘k,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jīng)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xiàn)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shù)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于交友,關于養(yǎng)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論語讀后感1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jīng)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苍趶娬{(diào)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jīng)驗?鬃拥倪@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了《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v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jīng)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jīng)典古文中較優(yōu)秀的一部,經(jīng)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片酬,后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tǒng)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yè)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鬃拥摹墩撜Z》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嘆于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弊迂曉唬罕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笔前!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夸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優(yōu)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弊屛颐靼字鞠蛑匾。
論語讀后感15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zhì),“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節(jié)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nóng)閑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后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為“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讀后感!叭搿笔歉局械母,“孝悌”。“出”,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并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后,還尚且有余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后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wèi)國,甘愿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學習圣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10-09
《論語》讀后感12-10
論語的讀后感03-07
《論語》小學作文02-27
論語文作文02-16
關于論語的讀后感01-06
《論語》優(yōu)秀讀后感03-30
論語譯注的讀后感04-14
論語讀后感范文05-17
《論語心得》讀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