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報任安書讀后感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報任安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報任安書讀后感1
讀罷《報任安書》,我被司馬遷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總想了解他是如何寫出這樣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的文章。字里行間的憤懣,不滿與痛苦,從何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上諫辯護(hù)而使?jié)h武帝勃然大怒,面對自殺和遭官刑的兩難選擇,他也曾猶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彼有理想要實現(xiàn),還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這樣含冤而死。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終寫出了不朽著作《史記》。
縱觀歷史,有不少偉人,他們不是在一帆風(fēng)順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價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創(chuàng)造驕人的能夠留傳后世的成績。我們最耳熟能詳?shù)呢惗喾遥藗兇蠖嘀浪且晃粋ゴ蟮囊魳芳,許多作品足以震撼心靈,可卻不了解那些光鮮艷麗的音樂章后面,埋藏著他曲折的`一生。貝多蒼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極強(qiáng)的音樂天賦,他的爸爸為了把他培養(yǎng)成一位音樂家,從而成為自己的搖錢樹,不惜對小小的貝多芬施加武力,當(dāng)貝多蒼不認(rèn)真練琴時,爸爸甚至餓他,關(guān)他在小黑屋里。但這沒有成為貝多芬前進(jìn)的阻力,多年后,他終于小有成績,正當(dāng)他的事業(yè)爬上巔峰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與此同時,他深愛的女人,幼稚自私,風(fēng)騷的愛麗絲也因不理解貝多芬的事業(yè)而離開了他。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這對他的打擊非同小可。在短暫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創(chuàng)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樂。然而,挫折還在不斷地攻擊著他,三四年后,貝多芬失聰了。然而令我們震撼的是,有著鋼鐵般意志的貝多芬竟然又創(chuàng)作出了震驚世界的《命運(yùn)交響曲》,鏗鏘有力的曲調(diào)仿佛描述了他鏗鏘有力的一生,給我們上了鏗鏘有力的一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時的處境是全身癱瘓,雙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這部著作。
這些偉人的事例,都和司馬遷一樣告訴我們:困境往往使那些有夢想、有意志的人們更加堅強(qiáng)。
司馬遷心中有一股氣,這是對皇帝、對專制不滿的怨氣,忍辱負(fù)重的豪氣,正是有這股氣,才使司馬遷在極度困難和痛苦的時期,實現(xiàn)了他那“重于泰山”的價值。他堅忍的意志,對理想的堅持,對生命的忠誠,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學(xué)習(xí)!
在黑暗中,破繭成蝶,重生!
報任安書讀后感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边@是《報任安書》里的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司馬遷用它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生死觀。司馬遷口出“惡”言,便遭受宮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恥笑的宮刑,明知道是這樣一條艱苦的路,卻還是毅然邁出自己的腳步。
越王勾踐,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為了復(fù)國臥薪嘗膽,忍辱負(fù)重,最后終于成功消滅吳國,取得勝利。品嘗苦膽,睡在薪草上,這不是一個皇帝所應(yīng)有的待遇。他為了復(fù)國是多么的艱辛。不但要受到自己內(nèi)心的譴責(zé),還要受盡天下人的恥笑。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這條復(fù)國的艱辛道路,邁出自己的腳步。這是為什么?為了一個信念,一個夢,一個復(fù)國的夢!
飛蛾撲火,人盡皆知。為了那短暫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著被燒死的危險,沖向火光,在終于汲取到一絲的.溫暖時,也奉獻(xiàn)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南宋詞人李清照贊美項羽的詩。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大敗,一路逃到烏江邊。卻愧對江東父老,而自殺于烏江邊,他原本可以逃回江東,等待時機(jī),再度東山再起,以他在江東的聲望,絕對可行,可由于內(nèi)心極度的譴責(zé),便在烏江邊自刎了。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體現(xiàn)他高潔的品格和遠(yuǎn)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在他的祖國淪喪后,他“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埃”,他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和尊嚴(yán),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什么?為了光明,所以寧愿犧牲。
何為生?不在于活的是否長久,在于活得是否絢爛。何為死?不在于死的方式怎樣,在于死得是否有價值。
人生短暫,我們無法控制,但它所散發(fā)的光輝是我們親手創(chuàng)造的。讓生命大放異彩,這才是活的價值。
報任安書讀后感3
“有的人活,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使我想到司馬遷用自己的人生對此作出很好的詮釋。
司馬遷口出“惡”言,便落下刑罰,遭受宮刑之后,作為一名文人,為了保全名節(jié),本應(yīng)自行引決,但思及自己的理想,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著作,使得自己能夠顯露于世,于是他默默忍受了令人恥笑的宮刑,忍受多年的孤軍奮戰(zhàn)。
在《報任安書》中,他終于有機(jī)會吐露壓抑了許久的.痛楚,“且夫藏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等已乎?”他是何等的痛苦?擅髦朗沁@樣一條艱苦的路,他卻還是毅然邁出自己的腳步!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韓信曾經(jīng)為了自己的志向,寧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想飛蛾撲火,為什么?為了未來,為了自己的志向,最后他毫無意外的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戰(zhàn)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大將軍。
面對這樣的處境,為何還能毅然決然的邁出這樣一步?
因為他們有夢,為了信念,為了夢想,他們在后人心中留下了頂天立地的形象。
論生,還有另一種,無恥小人總是惜命,為了自己活得更長久,甘愿做一棵墻頭草——正如名著《紅巖》中所述的浦志高一樣,在敵人面前的姿態(tài)做牛做馬,人的尊嚴(yán)消亡殆盡,命是得以保住了,可是人呢?終日活于擔(dān)憂之中,兩邊倒,他們是中國人的恥辱,他們?yōu)榱藫Q取一時的安寧,一時的榮華富貴,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再有華音醉心名利,汲汲富貴,致使管寧割席與之絕交;揚(yáng)雄趨炎附勢,巴結(jié)王莽,招天下文人鄙棄;關(guān)起為得駢名。殺妻取信,遭世間百姓萬代唾罵。
屈原吟沉江畔,至死不悔;陶淵明封印辭官,飲酒采菊;朱自清拒絕“美粉”,他們堅貞,他們有觀念,他們有志氣,他們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堅貞中,成就了萬代英明,在后人心中,他們挺直了脊梁的頂天立地的形象,他們是不朽的豐碑。
那些漢奸們,為求生而投敵,也許獲得一時的榮華富貴,留下一生的罵名,一輩子的恥辱。
人一生中或生或死,或長或短,我們要讓生命大放異彩,這才活得有價值。
【報任安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作文:說“安”04-20
(經(jīng)典)《森林報》讀后感09-03
《森林報》的讀后感09-30
森林報讀后感02-02
《森林報》讀后感11-08
安的種子讀后感02-05
《安的種子》讀后感05-01
關(guān)于森林報讀后感02-13
(實用)《森林報》讀后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