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門)過年的作文3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過年的作文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過年的作文300字1
《教約》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業(yè)。1、“每日功夫,先考德”。從這句話說明先生是告訴我們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對于我們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那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凡事要教育為本,德育為先。2、勞逸結合。在工作中,同樣也是非常注重勞逸結合。通過文化節(jié)及運動會豐富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既可以讓我們充實的工作,又可以讓我們借此機會活動一下筋骨、緩解一下疲勞。3、適可而止。
“以德育德”也是以工作規(guī)范為標準,時時刻刻處處體現(xiàn)領導及員工的行為,淡化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靜下心來工作,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員工感化員工,對員工及客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學習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對員工未來的發(fā)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使員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行,為員工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銷售的工作每天接待不同的客戶,并且從基本的迎送問追到環(huán)境衛(wèi)生、商務禮儀、員工滿意度等等,都要進行,從致良好的教育,良知學習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去除浮躁、沖動心理,凡事要從員工及客戶的角度出發(fā)考慮,耐心地對其進行說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其做的差進行負激勵,以維護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的嚴肅性。
過年的作文300字2
《厚黑學》主張黑;但絕不是強調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為人處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須臉厚心黑,并倡導人性本惡,善是后天誘導的結果。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書中提及的臉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強調一個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斷力,強調一個斷字。
我一開始還讀得有趣,可漸漸發(fā)現(xiàn)這門學問的沉重之處。李宗吾先生盛贊厚黑,大肆宣揚厚黑,無非是諷刺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實踐厚黑學的厚顏無恥,黑心黑肝之徒。同時,他開創(chuàng)厚黑學的含意我也隱約明了:世間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壓;若將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倆公諸于眾,厚黑者便無計可施,無法生存。此時我又想起包龍圖在教他侄子為官之道時說過:對付奸官,自身必須比他們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對付厚黑者也不失為一種良方。畢竟明槍易檔,暗箭難防,你只有比對方更后更黑,對方才無法動你分毫。由此又可觀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講的厚黑學說,不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擊。當然,反擊的對象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學習厚黑學的意義,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厚黑學讀后感600字(二)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shù),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shù)。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xiàn)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yè),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yè)。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tǒng)一六國,暴政之下,數(shù)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jīng)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yǎng)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經(jīng)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xiàn)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jīng)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jīng)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yè)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為精華。
過年的作文300字3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之《告諭浰頭巢賊書》、《與王純甫書其一》和《教條示龍場諸生》經(jīng)典三篇,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后感。
一、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著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fā),告訴山賊投降才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后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二、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zhàn)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jīng)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fā)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fā)展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jīng)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tài)度,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fā)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yǎng)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yè)績。
過年的作文300字4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jīng)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xiàn)。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過年的作文300字5
看了這本書,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對我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yè)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fā)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人不可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要敢于改變自己,敢于提出質疑,敢于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行即為思考,行即為實踐。怎么思考怎么實踐成了一個難解的題目,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的本體都是無善無惡的;而在生活和工作當中為人處事容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離了本體,從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惡;而每個人都是擁有良知的,無論是圣賢還是盜匪都擁有良知,在做事的時候良知會站出來評價此事是善抑或是惡;只有在做事的時候取善去惡,才是真正的格物。
過年的作文300字6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爆F(xiàn)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很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理想、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yè)學問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關心、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yǎng)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痹诠ぷ髦袘斍逦氖煜さ阶约旱牟蛔,而不是隱蔽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意聽取別人的`看法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jiān)督,提示,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簡單接受,盡心盡力體現(xiàn)你對他人的關懷愛惜。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干凈,照亮他人。
過年的作文300字7
作為初學者一點感受:“良知者,心之本體!蓖蹶柮餍膶W就是提倡心神對自我真正的統(tǒng)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動,做事循理而行。但是每個人都做到了清澄寧靜和安靜祥和做事嗎?我認為不是,大多數(shù)朋友還是靠人生經(jīng)驗做參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點之后,也會崩塌和被擊垮。但是自從接觸王陽明心學并且結合實踐生活,我個人自己有以下感受:
揭示自然規(guī)律,王陽明提倡循理致良知其實也是要尊循自然規(guī)律,一切從自然中來要回到自然中去,學習心學不要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類社會要像自然學習太多的東西,王陽明已經(jīng)在豐富的人生閱歷中,洞察悟透了人生的生死自然規(guī)律問題,早已超越了財富和名利榮辱的心里糾結,他已在自然規(guī)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生起起伏伏,心靈境界已經(jīng)完全解放和靈動自由,先生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認知到人本身在自然界的`渺小和普通,以一種大氣灑脫的心靈狀態(tài)看待人生,對心學的學習也是一種促進和幫助;
王陽明曾經(jīng)講過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不要有過于滿足感,要自我觀察自己傲的苗頭,相對于自然和宇宙,人類社會本身都太渺小,無法窮進的事物和境界太多,我們向往光明,事上堅持磨練,讓自己的心靈靈魂層面努力回歸本我,由于每個人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年齡、悟性、努力不同,最終生命終結的時候感受不同,這也是符合自然,我們都在修行前進的路上!
過年的作文300字8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xiàn)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人的態(tài)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tài)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贝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辟細致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么學,怎么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圣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于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jīng)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么質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yè)。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xù)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秘的能量。
過年的作文300字9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如果你的事業(yè)沒有足夠有力的大義名分,發(fā)展動力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會覺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擔。此時一旦企業(yè)遇到困難,很可能就會退縮。優(yōu)秀的精神,可學而至。精神代表品質和境界;企業(yè)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學而至。企業(yè)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質,都是莊嚴己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們身為員工自然要為公司立心,更好的為客戶服務,我們本心強大,自然不畏艱險。
過年的作文300字10
作者是一個詩文英杰,文思敏捷獨特,述懷的同時往往包含著哲理,11歲時候便能夠即興作詩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簡樸,卻氣概非凡。少年喜愛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別處記載先生少年曾癡迷于象棋,后被父親訓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詩一首,亦是別有韻意,不可多得。翻閱先生詩文,題材廣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圓,都留下他雋永的辭藻。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fā)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xù)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
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jīng)》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xiàn)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過年的作文300字11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由于,一個人的抱負,體現(xiàn)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打算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定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人的態(tài)度,更是對自己的熟悉。糊弄別人簡單,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久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久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tài)度懇切、謙卑尊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贝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消失什么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特別精辟細致的論述,我想仔細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么學,怎么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圣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需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于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jīng)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fā)覺假如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溝通的機會,也不會有什么質量,鋪張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頭。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方案看板,及互動共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共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yè)。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士氣連續(xù)前行。其實,我就是盼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奇妙,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宏大而神奇的能量。
過年的作文300字12
通過對“致良知”的學習,感悟很多,首先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我們在公司任職,為公司為自己為了客戶著想,也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事必須認真負責,畢竟是汽修行業(yè),汽車是我們的代步工具,是客戶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讓客戶抱怨,努力解決客戶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在汽車維修方面,不斷摸索,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提高維修技能。在近幾年的汽車維修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對解放車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維修當中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經(jīng)過這幾年的磨練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一定進步,但是在汽車維修方面還是不夠細心,不夠耐心。有的時候把問題復雜化了,明明是一個保險絲的問題,卻會想到發(fā)動機電腦板,有的時候知道是那個地方出的錯,卻偏偏查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有時應該,先易后難,有條不紊,學序漸進,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多走幾種路子想想,說不定問題就能找出來。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斷摸索,努力提高維修技能。從自身找原因。作為本人來講,一名機電維修工,他的崗位職責是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對客戶車輛進行快速準確的維修,并進行總的檢查,發(fā)現(xiàn)質量問題及時匯報。雖然很短兩句話,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沒有幾個,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沒有按照操作規(guī)范去做,有沒有及時準確的維修,有沒有總的檢查。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是靠自己的素質,靠自己的修養(yǎng),真正的做到,服務在心中,質量在手中。
努力學習更先進的汽車維修知識,強大自身,使自己每時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過年的作文300字13
任何一個優(yōu)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他經(jīng)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jīng)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jīng)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只能適應環(huán)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jīng)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離家遠、上夜班、不公平、雜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tài),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吐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在這兒我聯(lián)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如何喚醒職工的“良知”,如何激發(fā)職工的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職工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比如供電段,點多線長,職工眾多,職工思想千變萬化,車間班組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怎么處理?則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還要有優(yōu)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無疑是解決這些疑難雜癥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學好業(yè)務知識,在技術層面上要能夠服眾。有了“知”做理論基礎,做起事情來才有理有據(jù),安排起工作來才會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現(xiàn)場,多巡視設備,多了解工區(qū)現(xiàn)狀,多掌握職工思想動態(tài)。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作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現(xiàn)場實際情況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揮情況的出現(xiàn)。最后是“合”,專業(yè)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經(jīng)講了知行合一具體到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后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心學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閱讀此書的終極目標。
過年的作文300字14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實行”兩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夠讓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的行為,并且能確保這種選擇是具有道德意義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須按照我的選擇去實施我的行為,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對“坐而論道”,亦反對“隨事體認天理”(一邊實踐,一邊體會所實踐之事所蘊含的天理),因為前者會流于空談,后者則會導致將“天理”當作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從而把“良知”與人的現(xiàn)實行為割裂開來。
“致良知”是伴隨著“格物”展開的,聯(lián)系陽明學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對意義世界的構造,我們可以明白,雖然“良知”普遍的先驗存在,但陽明學中包含對揚棄“良知”主體意識的超驗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認良知本體的存在,但也對我們的意義世界毫無益處,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義上的不存在。而陽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為了能夠在世上“流行發(fā)用”,怎么可能會忽視良知意義呢?從陽明生前與兩位最得意的門生的“天泉論道”中我們也可以找出證據(jù)。陽明面對王龍溪的“四無說”表示在本體上的肯定,但也對錢德洪從工夫(實踐)上展開對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體上陽明確實認同良知的超驗,先驗性,但是在良知的意義上,他不忘用“致”,用實踐來突出“良知”在意義世界中的作用。
結合到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在心中已經(jīng)明覺到了自己的孝順之心,明白了孝順的含義,但無法在我們的意義世界中表現(xiàn)出孝順的行為,那么我只能說,我們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樣,如果只是在本體上將“良知”給“致”(窮盡)了,而不在工夫上將“良知”給“致”(實踐),那么我們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體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這兩個“致”都是不能夠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體與工夫上同時開展對良知的體悟,用康德的話來講,一者是對純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對實踐理性的體悟。
通過學習致良知,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則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學習沒有終點,要終生學習,終生踐行。
過年的作文300字15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后,被書中的力量驅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里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薄洞髮W》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爸铝贾本褪菍⒘贾茝V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傲贾笔恰爸侵恰钡摹爸,“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譄o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為實現(xiàn)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贝诵墓饷髁耍澜绫阋煌饷髌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jīng)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弊詈玫木融H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守仁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奔热恢懒松茞,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tài),回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過年的作文300字】相關文章:
過年敘事作文07-01
過年小學作文07-01
過年的敘事作文11-24
過年語文作文11-24
《過年》作文有感11-15
小學作文:過年11-07
高中過年的作文11-09
過年敘事作文12-04
過年英語作文07-31
過年趣事作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