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匯總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xué)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1
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jié)重節(jié),因為清明及寒食節(jié)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907年)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jié)又稱掃墳節(jié)、鬼節(jié)、冥節(jié),與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及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合稱三冥節(jié),都與祭祀鬼神有關(guān)。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經(jīng)有20xx多年歷史。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的'時候,人們是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借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zāi)古嗌闲峦,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特殊氣氛。清明節(jié)還有許多失傳風俗,如古代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jù)載,遼代風俗最重視清明節(jié),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已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即使到了現(xiàn)在,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jié)的習慣是非常豐富有趣的,出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是因為清明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
清明節(jié)到了,我們?nèi)胰嗽谝黄,去祭祀祖先,祭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們還買了一些祭祀祖先要用的東西,比如:紙錢、香、水果、酒。我們從竹籃里拿出祭品,把紙錢燒了,用火點燃香,把準備好的酒與水果放在旁邊,然后放聲說:“爺爺,奶奶,拿錢來吧!”一定保佑我們家和萬事興。燒了的紙錢像蝴蝶那樣飛起來。臨走時,我們在墳頂上培上幾鍬土,在墳旁邊栽上一棵樹,帶著輕松和慰藉離開了祖先的墓地。
現(xiàn)在,每逢清明節(jié)的時候,我們這里的老百姓依然保持著這里的民風民俗,掃墓,踏青,蕩秋千這些活動還在繼續(xù)。清明節(jié)是個獨具特色的節(jié)日。它講永遠流傳于世。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是清明節(jié),為啦拜祭祖先,我跟爸爸老媽回到老家,一路上陽光燦爛,春風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開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樂呵。小心翼翼地跟著爸媽后面走,突然爸爸問我:“聰聰,知道清明節(jié)的由來嗎?”我搖搖頭,爸爸給我講開啦: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jié)即起始于節(jié)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边@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jié)”之稱。后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jié)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來,皇帝為啦紀念忠臣介子,將這天叫做寒食節(jié)(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jié))。久而久之,清明節(jié)就成為啦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啦爺爺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著春風輕舞,偶爾有幾只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著爺爺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啦一下,爺爺與奶奶年紀輕輕地就去世啦,聽爸爸講爺爺奶奶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nóng)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節(jié)約來的錢都供給爸爸念書,自己有病啦也舍不得看,當爸爸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啦,卻不幸得啦重病去世啦……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變得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欲斷魂”,爸爸跟老媽不聲不響地拔著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著……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啦下來……
雜草清理干凈啦,爸爸點上啦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啦爸爸的臉,爸爸凝視著一張張寄托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fā)黃,卷起,變灰……臉頰上流下啦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爺爺奶奶磕啦三個頭,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jié)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3
清明節(jié)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我的記憶里,清明節(jié)充斥著擾人的鞭炮,紛飛的紙灰,天地間仿佛混混濁濁、充滿著不見天日的戾氣。
今年的清明節(jié)也不例外。
一陣擾人的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皺著眉頭,舉目遠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jié)。
我迅速洗漱完畢,帶著紙錢、香燭、鞭炮,領(lǐng)著妻小一起去祭祖。
一路上,我看見人們或興高采烈,或嬉笑打鬧,或神色匆匆,就是沒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
我覺得他們更像是在過春節(jié),如此的畫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異樣。
不過,偶爾會有一兩個神色憂郁的人路過,讓人多少有些欣慰:裊裊的青煙孤獨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間飛翔,雨很給面子的下了起來,倉皇失措的路人忙著找避雨所。
我們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來到墓地也照例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
一路上,我睹物釋懷,不禁浮想聯(lián)翩。
都已經(jīng)是21世紀了,還用得著這樣嗎?現(xiàn)在不是提倡低碳生活嗎?我們的清明節(jié)非這樣過不可嗎?清明節(jié)不該是一個清清凈凈,懷戀先祖的日子嗎?我們可以過得不那么喧鬧嗎?
其實,我們每次不用那么大肆張揚,我們只要懷著感恩的'心,踏著泥濘的小路走到祖墳前,輕輕的向他們傾訴自己心中的哀思。
或采上一兩朵美麗又帶有芳香的鮮花放在墳前,讓芳香的鮮花陪伴長眠地下的3逝者,那不會費太多的金錢,也留給逝者一個干凈清爽的環(huán)境。
我們完全可以過得如此綠色。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
一、噪音擾民。
清明節(jié)放鞭炮,鞭炮聲不絕于耳。
年紀大的老人,或心臟病患者或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著,那可真是罪過,罪過。
二、污染空氣。
燃放的紙錢中帶有二氧化碳,點燃的鞭炮中有硫磺等這些都是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本來嘛,我們環(huán)境已經(jīng)夠壞的了,如果再這樣,這不是促進環(huán)境的惡化嘛。
三、影響不好。
在我們看來是祭祖,可更像是在搞迷信活動,你瞧嘛,給死人燒紙錢。
死人能收到,能用嗎?這不是迷信的心理嗎?
四、浪費金錢。
太浪費金錢了,不是嗎?雖然是小小的幾塊,幾十塊,更甚者是幾百塊。
你加起來算算,一年三次(還有一次陰歷十月一和一次過年嘛)一次就算你五十嘛,一年就一百五;兩年就三百,五十年就將近一萬塊,一萬塊,可以買好多東西了,并且每個家庭的費用加起來,可以促成一個億萬富翁了。
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既緬懷先烈,又不污染環(huán)境。
兩全其美呀!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4
一年一度的家鄉(xiāng)清明蠶花節(jié)是最熱鬧的。
頭清明,四鄰八鄉(xiāng)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江南風情小鎮(zhèn)——含山。通往山上的路人山人海,寬闊的山門被堵得水泄不通,場面蔚為壯觀。
含山祭蠶神風俗由來已久,歷史淵源深遠,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歷宋明清而益盛,代代相傳,在家鄉(xiāng)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此時,十里八鄉(xiāng)的男女傾家出動,上山祭神,熱鬧程度不亞于穆斯林在麥加朝覲。
含山的祭蠶神活動分為頭清明、二清明、三清明,從開始到結(jié)束,要鬧上十來天。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jié)化作美麗的村姑,來到含山,在山上留下“蠶氣”。誰能到含山踏青者,誰就會把蠶花喜氣帶回家,得到蠶花“廿四分”。因此,四面八方的蠶農(nóng)每年清明都爭相上含山。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jié)日盛裝,乘船或趕路或搭車結(jié)伴前來。到山上購得蠶花數(shù)朵,別在發(fā)髻、掛在胸前,或插在帽沿或插在甘蔗上,任姑娘們跳起來攀摘,摩肩接踵,相互逗趣。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蠶花軋得越鬧猛,蠶氣越旺,就越是會帶來好兆頭。
祭蠶習俗源于一個古老的美麗傳說,當?shù)匦Q農(nóng)認為含山是蠶花娘娘圣地,修建了蠶花娘娘廟,每年舉行隆重祭蠶活動,祈求蠶繭豐收,期待帶來好運。植桑養(yǎng)蠶是杭嘉湖地區(qū)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歷史悠久,錢山漾發(fā)掘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絹片,三國時有“吳綾蜀錦”之名,宋時有“湖州絲遍天下”之說,近代南潯所產(chǎn)輯里湖絲獲得首屆世博會金獎,馳名中外。蠶桑絲織經(jīng)濟價值較高,養(yǎng)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蠶繭成為當?shù)卮迕裰饕?jīng)濟收入。穿越歷史長空,人們對蠶桑寄寓美好的愿望,演繹出種種蠶神祭祀風俗。
離開家鄉(xiāng)三十多年,我感到家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xiāng)人致富理念和傳統(tǒng)觀念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的蠶花節(jié),大多數(shù)人是沖著熱鬧去的,年輕人踏青郊游的心理更甚。清明草木蔥蘢,滿目翠綠,明媚陽光照在臉上暖洋洋,一邊體驗爬山的愉悅,一邊欣賞衣著光鮮的男男女女,很是愜意。
1993年,原本是民間自發(fā)的蠶事風俗活動,被正式定為湖州的“蠶花節(jié)”。活動項目有祭蠶神、踏青、軋蠶花、搖快船、吃蠶花飯、評蠶花姑娘等,如今已成為浙江省民間節(jié)慶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批中外賓客前來參加這一節(jié)慶圣典。對于故鄉(xiāng),我一直在相望相守中細數(shù)點滴變化,除了為之歡欣鼓舞,更期待家鄉(xiāng)明天更美好。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到清明時節(jié),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爸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時節(jié)早上,我便與爸爸早早地起來,驅(qū)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于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zhèn)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床這么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困意。奶奶又對我和爸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于生于九零后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里浮現(xiàn)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爸爸將車開得平穩(wěn),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luò)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里像衛(wèi)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著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shù)墓梗瑪[好供品,鮮花和香爐。爸爸教我點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著爸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于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著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爸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著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蔽业难蹨I差一點流下來;馃煤芡缴系娘L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著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shù)膿肀。我心里默記著……我學(xué)著爸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我內(nèi)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著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著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tǒng),李家后繼有人來延續(xù)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獲。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太奶掃墓,并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6
今天是星期五,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在家長的指導(dǎo)下登入“未成年人——中國文明網(wǎng)”,在網(wǎng)上進行祭拜英烈,撰寫感言體會,表達對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并且寫下自己的感悟。
我一回家,便告訴爸爸媽媽今天的作業(yè),讓他們在旁邊指導(dǎo)幫助我寫下感悟。我在下面的發(fā)言框里看到,別的哥哥姐姐們寫的感言體會真的是太棒了。我也忍不住要在發(fā)言框里寫下我的感言體會。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之所以要祭拜英烈,一是因為初夏草木茂盛,雜草容易長在先祖的墳?zāi)股,人們覺得這樣是對先祖的不敬。二是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
一。于是人們紛紛在清明這天祭拜先祖。
清明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掃墓節(jié)、掃墳節(jié)、植樹節(jié)、鬼節(jié)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十月初一的寒衣節(jié),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jié)”。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清明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關(guān)于清明詩詞眾多,如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清明》 (唐)杜牧 等,說明古時候的`清明頗有名氣。
又是一個清明,我們一起祭拜英烈們,是你們用你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學(xué)習,將來回報祖國,讓你們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激勵著我們!您們?nèi)穗m然犧牲了,但是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向您們致敬。我們一定會好好學(xué)習,為建設(shè)祖國出一份力。
清明節(jié)的作文700字 篇7
媽媽說,小時候,姥姥帶我的時間長,大半時間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墒窃谖业挠洃浝,印象最深的卻還是奶奶,也許是因為跟奶奶一起生活的時候才開始記事吧!
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魚和肉都是好東西,爺爺奶奶每次都會把肉挑出來給我吃,炒菜時候挑出半碗,包包子時候也挑出半碗,每頓飯都這樣,終于導(dǎo)致我七八歲的時候再也不吃肉了,直到現(xiàn)在。離家讀書以后,每每跟陌生人一起吃飯,總要無數(shù)次地強調(diào)幾遍:我是真的不吃肉,不是不好意思!雖然我長得很高大,但我的確是從七八歲開始就不吃肉了,也許是因為七八歲以前已經(jīng)被爺爺奶奶喂夠了一生所需的肉了!爺爺奶奶,其實我真的很想你們,很感激你們,你們能聽到嗎?
我3歲就上幼兒園,因為年齡太小,奶奶每次都送我到幼兒園,然后在教室外面一直等著,看著我在里面上課,下課后陪我玩,直到放學(xué)再把我?guī)Щ丶。我幼兒園記憶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奶奶的陪讀,回憶起來,我真的很幸福!
記得上次,算命先生說,我是一個有孝心沒有孝口的人。我有孝心的,真的有,奶奶,你知道的對嗎?我還記得那次大學(xué)暑假回家,看你在洗自己的衣服,我去幫你洗,你倔強地不用我?guī)兔,可我堅持幫你洗過之后,你還是暗暗地笑了,我知道你很欣慰。可是,我更多還是對不起你!我跟你頂嘴,很放肆地跟你頂嘴,有時候甚至討厭你說的'話,還有一次被門口路過的人聽到,向我投來不解的批評目光,我知道,我不對,可是我只是口上的,心里還是愛你的!
我讀了好多年書,今年才開始工作,你卻已經(jīng)走了!我老早就在打算今年過年給你買什么新衣服,還有姥姥、姥爺,我很早就在想了。前天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說你自己不再主動要飯吃了,以前你總是很早就急著問媽媽:怎么還不做飯?你一生都不會讀表,常常把10點看成12點,你覺得餓了的時候就是12點了。每次,媽媽都會提前一點做飯給你吃,你總是可以吃好多好多,所以身體很棒。不是嗎,那次你生病,一條腿都不能動了,經(jīng)過治療,卻還是能夠扶著凳子慢慢的走路,后來可以用拐杖,再后來可以什么都不用了,連我買給你的四角拐杖,你都沒怎么用過。80幾歲的老人,還能夠撐過這樣的大病,誰能說你身體不好?
我今天早上醒得特別早,不知道你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奶奶,對不起!中午收到妹妹的短信,我馬上打電話給媽媽,媽媽說,你昨天晚上11點已經(jīng)走了!對不起奶奶,我沒能見你最后一面,沒能給你長孫女應(yīng)有的孝敬!如果你在天堂能聽到,希望你能原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