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城》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文城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城讀后感1
《文城》里,林祥福家里,是自給自足的典范,男人耕種,女人紡織,就連孩子的教育也是在家里靠母親親自教授。飽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林祥福,又一家一家的去學木匠。林祥福家里有六個長工,自田大父親起就在林家做工。一場冰雹,田大父親死亡,林祥福安葬了田大父親。田大五兄弟繼續(xù)在林祥福家里做工。
農(nóng)耕文明的高級在于民眾的高度自治,民眾上升通道暢通,民眾的上升通道只有教育與武功,或文或武,都為國家所需。
田大在林祥福一走就是十七年的情況下,即使皇帝沒了,依然固定的耕種,收割,換小黃魚。這種忠誠與誠信,是農(nóng)耕文明的積淀下,民眾自土地里獲得的生存與處事的`哲學。土地對人是忠誠與誠信的,除非大災,否則多多少少都會有收獲,土地從不辜負勞動。
農(nóng)民對于勞動成果之自信,使得他只要還可以在土地上耕種,便自覺的保持著忠誠與誠信。
阿強與小美,因為欺騙林祥福,因為盜竊了林家的金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阿強怕的是還不起錢,阿美愧疚的是林祥福的心和女兒。但阿強和小美終究是善的,他們骨子里的善,才使得他們的怕與愧疚。
《文城》的某些落腳點與《白鹿原》有些像,白鹿原上,村子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祠堂由組長與眾長老相議!段某恰防锏南(zhèn),也是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商會與眾大戶相議。
百姓的安居樂業(yè),與社會道德的高度穩(wěn)定是農(nóng)耕文明的高級之處。清末落后,是中國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模式,已無法與英國之工業(yè)生產(chǎn)模式抗衡。閉關鎖國,使得中國失去了與工業(yè)生產(chǎn)與時俱進的機會,所以中國失去了大國地位。經(jīng)濟基礎決定了軍事實力,軍事實力之落差,使得列強看清了中國之軟之可欺。
列強對中國,就如強盜之對百姓。一斧子一個人,看起來強大又殘暴,但最終死于復仇。強盜邏輯、野蠻文明終究是走不遠走不長的。民眾群起攻之,強盜與野蠻,違反天道,終究要被絞殺。
兵患來到溪鎮(zhèn),傳統(tǒng)文化知識之強,在于一個“道”字。顧益民保護了村子,是以一個“盜亦有道”的道理,對手哪怕是手里有槍,在面對著拿自己當人看的顧益民,亦是不忍下手的。
溪鎮(zhèn)守衛(wèi)戰(zhàn)!齊家村聯(lián)防!可見農(nóng)民不光會種地打漁,亦是會守衛(wèi)家鄉(xiāng)英勇無畏的。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大家想的是打完仗,回家去,種田去。
農(nóng)民骨子里的那種“相信的哲學”使得他們相信戰(zhàn)爭不會長久,使得他們相信自己的歸屬還是土地。
這就是農(nóng)耕文明的強大之處。土地教給我們的道理——一切災難都會過去,一切付出都有回報。所以,我們不用偷不用搶,靠自己的勞動就可以!
由此,按照《遙遠的救世主》里文化屬性來說,農(nóng)耕文明是強勢文化,是直接獲取、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文化。
至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模式,還是工業(yè)經(jīng)濟模式,這不重要,農(nóng)耕文明有其強大的適應能力,需要機器會有機器,需要槍會有槍,總之世界上有什么,我們就會有什么,這是農(nóng)耕文明積淀下來的強大自信與強大的生產(chǎn)能力。
拋開人性不談。因為人性互通,只要是人,無需分你我。
在《文城》里,在那段離亂的歷史里,我終于讀到了一點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城讀后感2
喜歡看余華的小說,《文城》是余華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寫了什么?
小說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編的,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但是,卻成為主角一直尋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寫娶妻生女的內(nèi)容,情節(jié)太過復雜。主角是一戶殷實的北方人家的兒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積累下不少錢,還有房子。父親走的早,母親織布遠近聞名,生意也不錯。兒子的教育由母親安排,除了讀書,還負責地里的莊稼和活計,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
每年,母親都會拿一匹織錦去為兒子相親,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給人家作為補償。直到母親去世,也未找到合適的兒媳婦。之后兒子自己拿著母親留下來的織錦去相親,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為管家,跟著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兒子田大接著跟著林家繼續(xù)干。
有一天,兩個南方的年輕人出現(xiàn)在林家門口,請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兩天,男的說他是哥哥,帶著妹妹去京城找親戚不方便,想讓妹妹寄住在這里,等待他從京城回來接她。兩個人說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聽不懂,看著哥哥阿強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壞人,就同意小美留下來了。
長話短說,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過后,過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飯,打掃房間,還學會了織布,這讓林祥福感覺踏實了。他高興的讓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條,大金魚,小金魚,和地契,房契,認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墒,小美還是走了,帶走了一半的金條。這讓林祥福沒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來了,說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為小美不會再跑了,因為有了孩子?墒,當孩子兩三個月后,小美還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著女兒踏上了尋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鎮(zhèn)落腳,他找不到阿強說的文城。他在這里靠木匠手藝做起,越來越好,有了上百畝土地,女兒訂婚了。想不到土匪將商會會長綁架,林祥福代表全鎮(zhèn)去交贖金,結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兒在上海讀書,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鎮(zhèn),一直躲著他。小美是阿強的童養(yǎng)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強偷了家里的銀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準備去京城尋找親戚。路上沒有了盤纏,借宿在林家。兩個人合謀,小美留在林家,阿強在附近等待。結果幾個月后,小美偷了金條與阿強一起南行。路上小美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便回頭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與阿強匯合。這次,小美離開沒有偷拿金條。兩個人最后選擇了回家,母親已經(jīng)病故,父親病重,不久也走了。沒有想到林祥福帶著孩子找到了溪鎮(zhèn),小美和阿強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鎮(zhèn)大雪,祈禱災難快點過去的時候,兩個人被活活的凍死了。
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圍繞著人性,描寫了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會會長是比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強,雖然做了壞事,卻又讓人恨不起來。最可恨的是土匪,慘無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劇。
故事不錯,但是與預期還是有差距,似乎沒有超越余華之前的作品。
文城讀后感3
讀完《文城》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林祥福一直在尋找文城。而是另一人對文城的說法。阿強對小美說,“他(林祥福)越走越遠去尋找文城了!卑娬f到文城,小美不由再問,“文城在哪里?”阿強說,“總會有一個地方叫文城!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段對話時,并無覺出它有特別之處。但當我再次回味這段對話時,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寫作之意。在這暌違的八年里,他似乎也在尋找著一個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是什么?在我讀到最后,才恍然般的明白一它不應是一座城的名字,而是一個人活著的信仰和追求。
文章的一開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種的凄涼,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傷,且還夾雜著一絲絲不易被控制的感動!它的一開始就如是一滴濃濃的墨滴在了宣紙中央,霎時間又緩緩地向四周蔓延開來………你無法準確地把握它的去向,你也只能是隨著它的不斷蔓延而隨從下去!@,便是我對這部新作最真實的感受。與作者先前的作品相比,這部更顯“磅礴”。它也是由一個人開始的,但卻不是由一個人結束的。
這像是一部未完待續(xù)的'作品。不得不說,作者這一次算是真正地徹底地放開了。他敢于讓讀者去想象,敢于直面不同的聲音,敢于承擔一切的風險。又不得不說,這絕對是他又一次的全新嘗試。比如,他描寫村民拼殺土匪時的一個場景,他就寫道“有一個土匪被剪刀活活剪死!边@句話初讀不覺得有什么,當你再讀時,你就會覺得哪里不對勁。且不說這種殺法有沒有可能,但就在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場面里,你手拿著剪刀是去剪敵人還是去捅敵人?以我們一般人的思維來看,必然是“捅”來的更直接也更有力道。但作者卻認為“剪”比用“捅”更好。在這萬分緊張的情況下,作者給我們來了一個“慢動作”。由此可見,作者寫作之用心可見一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經(jīng)過反復思考琢磨后才輸出的。
但如果說,只認為這是一部未完待續(xù)的篇章,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在我覺得它未完待續(xù)的同時,我又覺得它是完整無缺的。因為它的名字叫“文城”,而作者也通過了“補”的方式,向我們完整地呈現(xiàn)了小美和阿強的故事,以及“文城”的由來。讀過全篇,你會發(fā)現(xiàn)當初的那滴“墨”已經(jīng)耗干,它不再蔓延。只當你俯瞰這幅“墨”時,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你竟然看明白了很多。
讀完《文城》,我的心和思緒終是散的。只有當我慢慢歸攏回憶時,才勉強能把這個故事完整地拼湊起來。每當我冥思重想之時,我的腦?偸菚阉胂蟪墒且坏沃啬缓笥窒胂笾谛堉醒氲温。
“文城”是一座永遠佇立在心中的城;因為有愛和念想,所以它不是空的,更不是虛的。記得,我曾讀過史鐵生寫的《命若琴弦》。當年不覺有何感觸。直到我讀了《文城》,才真的明白過來,人活著有時僅僅是因為“信念”、要么是對生的信念,要么是對一個人的信念,再要么是對一件事的信念。心中的信念沒了,期盼沒了,活著就是無望的,虛無的,不可接受的。我想,這大概就是生而為人的又一重意義吧。
文城讀后感4
《文城》是余華先生的一部全新長篇,是瀚海園讀書會推薦閱讀的一部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xx年3月出版。
。ㄒ唬┛嚯y歲月里的溫度
《文城》的時代背景是清末到民國北洋時期,有北洋軍閥潛逃的場景,是國家、民族、未來、現(xiàn)實,都需要溫度的時代。
在那個蠻荒時代,一個叫林祥福的男子;一個有溫度的男子;一個帶給苦難歲月里溫度的男子;一個經(jīng)歷了一場活著的溫度的男子;一個與突然闖進他生活帶給他溫度的女子風一樣的來去之愛與找尋。
在那個蠻荒時代,作者筆下演繹著一個個被時代背景限格的人物形象。是苦難與富有,善良與邪惡,卑微與高尚,道德與劣行,現(xiàn)實與期盼,溫度與冷漠的交織。
活著就是與世界和解,就是一種溫度。讀此部作品,讀出在特殊時代背景里,為活著而需要的溫度;為情感遇見與失去所需要的溫度;為守護家園土地與人所需要的溫度;為救助救援而無償付出的溫度;為找尋與思戀的.溫度。在苦難歲月里,這一絲絲溫度,讓時代背景的磨難帶著深深的陪伴。
。ǘ┠ルy中的找尋與錯過
《文城》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林祥福有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家里有幫他搭理家園的“田家父子兄弟”。生活被偶然出現(xiàn)在他家的“小美和阿強”打亂。小美是阿強的童養(yǎng)媳,嫁給阿強任勞任怨,因為接濟自己弟弟動用了阿強家的賬房銀兩,被休書打發(fā)回娘家。阿強無法忍受沒有小美的日子,也動用自家銀子,帶著小美流浪。走到了林祥福家,其實是避難一陣,不曾想小美與林祥福有了孩子。小美是上帝送給林祥福的禮物,也讓林祥福得而失去,失而復得。最終,林祥福還是守著襁褓里的孩子走在了找尋的路上。找尋文城,找尋小美。一路找尋,一路磨難,經(jīng)歷那個時代離、合、搶劫、戰(zhàn)亂、爆匪。
說是錯過,不如說是不曾擁有,在那個時代里的人善良中隱藏著愚昧,真誠中隱藏著幻想,欺瞞中隱藏著無奈,現(xiàn)實中隱藏著稚嫩。
。ㄈ┍槿松械南M
《文城》人物主線林祥福帶著找尋文城,找尋小美的希望,與那個時代融合,與友情兄弟情懷柔和,與襁褓里的孩子溫潤。
在找尋的路上,沿著小美留下的一點點信息駐足“溪鎮(zhèn)”,結識陳永良,與顧家成為“親家”。這些生活中的希望,給了林祥;钪囊饬x。也給了那個時代希望,給了襁褓里的孩子希望。
。ㄋ模┪膶W的神秘力量
余華先生在此部作品封底的腰封寫到:我們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作家那里,讀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學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這些。
一部作品的問世,就是作者用心孕育的孩子,在與作品對話中,就能體會到文學的力量。
余華先生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這部作品里,圍繞人物主線所展開的故事情感悲傷中有溫暖,邪惡中有善良,冷漠中有熱情,人物都是為活著而活著。
在盛夏七月,讀完此部作品,再次感受余華先生完美的文筆。感受蠻荒時代悲情故事里的溫度。我想這是文學的力量。
感謝《文城》,感謝余華先生,感謝文學的力量。漫漫人生路,文學之路最美好。愿我們都在閱讀中享受文學的魅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言文!
【文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城》讀后感07-28
茶館的讀后感 茶館的讀后感02-09
岳飛傳讀后感《岳飛傳》讀后感01-08
簡愛讀后感英文 簡愛讀后感英文03-30
西游記全本讀后感_讀后感01-10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10-24
《月亮與六便士》寒假讀后感 讀后感03-04
讀后感10-14
經(jīng)典讀后感07-20